正文

第十章 智力混沌(1)

中國人氣質(zhì) 作者:(美)明恩溥


第十章  智力混沌

我們把“智力混沌”作為中國人的一種氣質(zhì)談?wù)?,并不期望人們理解為:只是中國人才有這個特點,或者所有的中國人都是這樣的。作為一個整體,中華民族看來有足夠的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們的智力也并不低下,而且沒有任何智力衰退的趨向。同時,必須牢記,中國的教育只限制在很窄的范圍內(nèi),而那些那受教育不完善或者根本沒受過教育的人,都沉湎于各國語言中的,用律師的話來說,稱為“事前從犯”的東西,以致他們公然犯了“智力混沌”的罪孽。

中文里的名詞,沒有格位變化,這一點到目前為止,已為一些人所了解。它們既沒有“性”,也無所謂“格”。形容詞不存在比較級,動詞也不受什么“語態(tài)”、“語氣”、“時態(tài)”、“單復(fù)數(shù)形式”或者“人稱”的限制。名詞、形容詞和動詞之間沒有明顯的區(qū)別,任何一個漢字都能夠(或者不能夠)不加選擇地作名詞,作形容詞,或作動作詞來用,而且,不會出現(xiàn)疑義。我們并不是抱怨,中文不能傳達(dá)人類的思想,也不是說,人類的一大部分思想,很難或不可能用中文闡述清楚(雖然這里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而只是認(rèn)為,這樣一種文字,這樣的語言結(jié)構(gòu),就像夏季的熾熱要引起午后的昏睡一樣,會導(dǎo)致“智力混沌”。

與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交談,最常見的情形是極難確知他究竟是在說什么。他的話時常只有一些錯綜復(fù)雜地編排在一起的謂語,整體上就像一種“懸棺”,懸在空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說話者心想,有沒有主格并不重要。他清楚自己的談?wù)撌裁?,但是從未想到過,按照這種語言結(jié)構(gòu),是不能使聽者憑直覺了解談話的大略要領(lǐng)的。值得注意的是,內(nèi)行猜測者的長期訓(xùn)練,使多數(shù)中國人簡單填補上所缺少的主語和謂語,就要以明白詞語沒有傳達(dá)的意義。全句中最關(guān)鍵的詞往往省略了,也全然找不到暗示這個詞的線索。說話者的態(tài)度,聲調(diào),句子的形態(tài),以及相伴的情境,往往并沒有提示你,話題的主語改變了,可是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說話者并不像剛才那樣在說他自己,而是在說他生活在道光年間的祖父。他是怎么說到那兒的,又是怎么說回來的,時常是不可言傳的秘密,但是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這一得心應(yīng)手的絕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