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節(jié)儉(2)

中國人氣質 作者:(美)明恩溥


還有一個事實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這就是人類對入口食物是極端講究衛(wèi)生的,歐洲人是愈來愈注意這一點了,中國人卻不以為然。所有能吃的東西都是他們的網中之魚,遲早都要吃掉。中國北方,普遍馭使馬、騾子、牛和驢,部分地區(qū)馭使駱駝。無疑,我們述及這樣的慣例時,一些讀者會感到這樣做真是過于節(jié)儉了———牲畜死亡之后,無論是死于事故,還是老死、病死,統統都要吃掉。這種習慣,不管是偶然的,還是經常的,自然都應該糾正,因為牲畜可能死于胸膜肺炎之類的流行病。這類病畜肉,吃了會生病的,這一點,人們廉價購買時是知道的,但是肉還是全部賣出去,被人吃光了。明知有害,還是要買,無疑是為了圖便宜,不過應該說,中國人冒險吃了病畜肉,并非一定生病。死狗和死貓,也像死的馬、騾、驢一樣被吃掉。我們曾經親身了解幾起村民烹吃死狗的實例,這些狗是為了排除騷擾,有意下劇毒藥毒死的。一次,一位外國醫(yī)生考慮可能發(fā)生的嚴重后果,前往勸阻,但是狗“已經下鍋”了,吃這種狗肉可能造成的生命危險,并不能促使他們決心放棄這頓美餐,還是饕餮而盡,可是放縱亂吃之后,竟然沒有生病。

另一個說明中國人節(jié)儉的例子,也與做飯有關,這就是為了解決燃料的緊缺,精心挑選制作炊鍋的材料。在中國,燃料是匱乏和珍貴的,而且總是樹葉、莊稼的根莖、除此之外,一無所有,這些都是一燃即逝,容易燒完的。為了適應這種情況,鍋底要盡可能做薄,需要很小心地操作。拾柴禾的整個過程,是一個附帶的例子,可以說明中國人節(jié)儉到了極點。最小的孩子,不能干其它活兒,至少都能夠拾柴禾。秋天和冬天的大地上,遍布拾柴的廣大人群。經過他們的竹耙利齒如饑似渴地摟扒,地上連一根草屑都不剩了。孩子們被派到樹林里,用木棍打秋葉,好像這些秋葉是栗子,甚至草莓,一些心切的拾柴人還沒來及“爭搶”秋風吹過的路上就很少有秋葉散落了。

所有的中國家庭主婦都知道怎樣最大限度地使用她的布料。她的衣裙不像歐洲姐妹那樣,在花樣和款式上奢侈豪華,而是全力設法節(jié)省時間、精力和材料。最小的一片外國布料,到了中國婦女手里也會受到歡迎,她們不圖美觀,而是重新發(fā)揮其效用,物盡其用的程度是“家政”議會的全體女作家未曾夢想到的。一處不能用的,保險用在另一處,一些碎布條也要充分利用,用來納鞋底。倫敦或紐約的慈善者,把不用的衣物施舍予人,而又懷著一種荒唐的希望,希望被救濟的窮人將東西擱置不用,這樣做弊多利少,但是,無論是誰,如果把同樣的東西施舍給中國人,盡管他們使用的布料和穿著款式與我們迥然不同,也有充分根據確信,這些物品始終會盡其所用,最后的下腳料也要和其它布料搭配使用,直到用盡為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