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還列舉了一系列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其在閭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鑄幣,任俠并兼,借交報仇,篡逐幽隱,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騖者,其實皆為財用耳。今夫趙女鄭姬,設(shè)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弋射漁獵,犯晨夜,冒霜雪,馳坑谷,不避猛獸之害,為得味也……農(nóng)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余力而讓財矣?!彼f,壯士在戰(zhàn)場上,攻城時沖鋒在前,殺入敵陣擊退敵人,斬敵首級,奪敵旗幟,甘冒槍林彈雨,不避赴湯蹈火,為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得到重賞嗎?鄉(xiāng)間市井的不法分子,傷人害命,搶劫財物,盜掘墳?zāi)?,私鑄錢幣,恃強凌弱,替人報仇,然后逃到偏遠的地方躲藏起來,不顧法網(wǎng)恢恢,游走在死亡的邊緣,為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財利嗎?趙國、鄭國等地的妙齡女郎,打扮得花枝招展,撥弄著琴弦,揮舞著長長的衣袖,拖著尖頭的舞鞋,目送秋波,用心挑逗,漂泊在外,不辭千里之遠,接待客人,不拘老少美丑,她們?yōu)榈氖鞘裁??為的不就是錢財嗎?打漁射獵的人,披星戴月,早起晚眠,櫛風沐雨,頂風冒雪,奔忙于幽谷深潭,不懼怕猛獸傷害,他們?yōu)榈氖鞘裁??為的不就是得到可以換錢的野味嗎?那些農(nóng)、工、商、牧等行業(yè)的人,哪一個不是為了追求財富啊?他們只有在才盡力竭的時候,才會無可奈何地退出爭財逐利的戰(zhàn)場,是絕對不會在尚有余力的時候把發(fā)財?shù)臋C會讓給別人的。
總之,“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天下之人,沒有不害怕貧窮、渴望富裕的。即使那些擁有兵車千輛的國君、食邑萬戶的列侯、受封百家的封君,也都擔心囊中羞澀,何況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呢?
人們?yōu)榱双@得利益,會自覺地“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司馬遷認為,所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會自然而然地致力于各自的事業(yè),樂于干好自己的工作。人的這種自覺性,就仿佛水永遠流向低處一樣,從早到晚都沒有休止。正因為所有人都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積極性,所以不需要任何人號召,也不需要什么人督促,老百姓自然而然就會把物質(zhì)財富生產(chǎn)出來,送到消費者的面前。
但問題是,賺錢就一定要像現(xiàn)在的地溝油、毒奶粉、毒大米等等那樣,不擇手段、傷天害理、昧心缺德不可嗎?司馬遷的答案是完全否定的。他說:“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財富而致富者,最值得稱道;其次是從事工商業(yè)而致富者;最鄙視的是那種靠作奸犯科等不正當手段致富者。
司馬遷在《史記》的《貨殖列傳》、《平準書》等篇章當中,講述了一個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工商業(yè)者的故事:
有運用商人特有的智慧,在過了退休之年滅商興周、開創(chuàng)齊國的姜子牙,也就是“愿者上鉤”的那位;有出身小商販、卻獨具慧眼投資人才的管仲和鮑叔牙;有史上最正宗的儒商子貢;有知進知退、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商圣范蠡;有集商業(yè)理論家、實踐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商人祖師爺白圭;有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名字可考的女企業(yè)家寡婦清;有運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jīng)營秘訣大獲成功的宣曲任氏;有敢于冒險的無鹽氏;有善于用人的刀閒;有烏氏倮倒手致富,演繹了今天只有在股票市場上才能見到的財富神話;有卜式誠心捐款,堪稱彪炳史冊的愛國商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