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節(jié):素書(6)

素書 作者:(漢)黃石公


《素書》里講:“吉莫吉于知足?!睗h朝建立之后,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深悟其中道理,堅辭不受,以受封留縣為知足,從而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結(jié)局。就像書中說的一樣,“絕嗜禁欲,所以除累”。張良明哲保身,拋棄功成名就后的榮華富貴,飄然出世,避開了政治斗爭的漩渦,逍遙自在地度過了一生。

嗟乎,遺粕棄滓,猶足以亡秦、項而帝沛公,況純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張良只用了《素書》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智慧,就輔佐劉邦推翻了秦朝、打敗了楚霸王項羽,最終建立大漢王朝;假如有人能夠徹底領(lǐng)會書中的深意,并且靈活地加以應用,那將是怎樣宏偉的景象!

自漢以來,章句文辭之學熾,而知道之士極少,如諸葛亮、王猛、房喬、裴度等輩雖號為一時賢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書所以不傳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也

自從漢代以來,關(guān)于詩詞歌賦之類的學問得到了蓬勃發(fā)展,但真正掌握天人之道的,卻是寥寥無幾。三國時的諸葛亮、十六國時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齡、唐憲宗時的裴度這些名臣,雖然都被世人稱作名震一時的賢相,然而對于道為何物,他們連與之相仿的皮毛都知之甚少,更何況運用它造福蒼生?這就是《素書》不傳給“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的緣故。

離有離無之謂道,非有非無之謂神,有而無之之謂圣,無而有之之謂賢,非此四者,雖口誦此書,亦不能身行之矣

所謂“道”,在于游離有無;而“神”則是一種“非有非無”的思想與氣質(zhì);如果在擁有的同時不表現(xiàn)出來,可以稱為“圣”;在精神無所拘束的境界中又能隨心所欲地將之生化為萬事萬物的人就是“賢”。如果不是這四類人,即使得到《素書》并倒背如流,也不能在實際中得到真正應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