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是“有生命、有意識”的物種,“占有或獲得”只是說明你擁有了他們本身(這個“殼”)而已,此時,還不能說你同時就擁有了他們的意識,他們的意志還不一定隨你的意志變化而轉移,他們并不一定按你的意志去行事,你也并不一定能享受到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所創(chuàng)造的效應。
要獲得“好的效應”,只有通過你的感商發(fā)揮,贏得他們“心悅誠服”才是根本。
三國時期的徐庶和諸葛亮都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有治國安邦之能,而這兩位蓋世奇才的經(jīng)歷和結局,卻因使用者的“德行”不同而大相徑庭。
劉備,為圖霸業(yè)求賢若渴,他不惜降尊紆貴,三顧茅廬,虔誠之心終于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接受邀請出山輔佐,為報答這份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對劉備忠心耿耿,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而曹操,擄獲徐庶的母親,并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并“占有”。徐庶孝順,無奈歸曹,盡管他有出眾的謀略和才華,卻不愿為曹操出謀劃策,因此,徐庶在曹魏歷時數(shù)十年,卻從未在政治軍事上有所作為,曹操空有高人卻不能用。
看了上面故事里曹操和劉備的做法以及徐庶和諸葛亮的作用就全明白了。
對人來說,據(jù)為己有,僅僅是擁有了這個“人”而沒有得到“心”。
人如此,那么動物、植物呢?
你對“寵物”好,它們就會搖著尾巴討你的好;你若對它們不好,盡管是你養(yǎng)著它們,說不定它“忍無可忍”之時會讓你領教它的“厲害”。
植物也一樣,比如說花兒,你為它除蟲、施肥、澆水、沐浴陽光,在你的精心呵護下,它就“心花怒放”,否則,它也會凋零枯黃。
要想真正得到,就從根本上去贏得而非想辦法去占有。
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就是通過自己崇高的品德讓人“心悅誠服”。別人因為你的品德高尚,于是對你認可、接受、尊重直到心悅誠服,你便因“德高”而“望重”。
關于什么是“德”,在本書后面的相關章節(jié)中都有詳細論述?!暗隆本褪恰罢嬲\、付出、不索回報”的高尚品德,就是感商TQ的這三大特征在一個人身上的全面體現(xiàn)。
具備這三大特征的人就是感商TQ很高的人,他們一定會贏得大家的認可、尊重和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