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1)

妝點(diǎn)三國 作者:阮卿


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

“君王不得為天下,半為當(dāng)時(shí)賦洛神?!?/p>

唐代李商隱以柔情詩作講述著曹植的浪漫愛情,而后世熟知甄洛也多半由于曹植的那闋《洛神賦》,然而這段情雖美麗動(dòng)人,卻又虛無縹緲。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植被魏文帝曹丕封為甄城侯,第二年,晉封為甄城王,作《感甄賦》。后來,甄洛之子曹叡即位為魏明帝,將《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

曹植在《洛神賦序》里寫道:“黃初三年,作朝京師,還濟(jì)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duì)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p>

此賦與甄洛未必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只不過叔侄兩人先后為該賦所起的兩個(gè)名字,恰好嵌進(jìn)了甄洛的閨名,于是,那個(gè)在洛水之畔贈(zèng)送枕頭給曹植的女子,便由伏羲氏之女宓妃變成了文昭皇后甄洛。

而后,唐代李善在為《昭明文選》作注時(shí)又引用了這樣一段出處不明的文字,這也成為這段洛水情緣的藍(lán)本:

魏東阿王(曹植),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曹操)回于五官中郎將(曹丕),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曹丕)示植甄后玉縷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shí)(甄后)已為郭后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曹叡)留宴飲。乃以枕賚植。植還,度軒轅,少許時(shí),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

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shí)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歡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發(fā),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復(fù)見所在。遣人獻(xiàn)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后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其實(shí),若以現(xiàn)實(shí)來衡量,甄洛與曹植之間恐怕沒有太多的情感交集。另一位晚唐詩人便說出了與李商隱截然相反的話:“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