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弟子規(guī)》要求孩子們愛護(hù)生命,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xí)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后,你總歸要洗洗手的。
古人為什么說"兼漱口",為什么不刷牙呢?因?yàn)楣湃藳]有牙刷,沒有像我們一樣每天刷牙的習(xí)慣。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刷牙的習(xí)慣還是受了印度的影響,隨著佛教傳進(jìn)來的習(xí)慣。刷牙最早是用齒木,一種比較軟的木片。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把這個木頭放在嘴里像嚼口香糖一樣,達(dá)到刷牙的目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拿這個木片,用嘴先咬一咬,咬軟了以后再刮牙齒。但是古人也有比我們講究的習(xí)慣,用齒木還得刮舌苔。這一點(diǎn)我們是到這幾年才認(rèn)識到的。
穿衣戴帽是我們?nèi)粘I钪凶钇匠5男∈?,人人都會??墒牵兜茏右?guī)》為什么要用大段的篇幅教孩子如何穿衣服呢?在中國古代穿戴整齊的標(biāo)準(zhǔn)又是什么呢?
《弟子規(guī)》講,"冠必正,紐必結(jié);襪與履,俱緊切。"帽子要戴正,紐扣得扣上,襪子和鞋子都要合腳,該系帶的要系上,古人的襪子也是要系的,古人的鞋有很多也要系。
這四點(diǎn)要求從今天的年輕人身上很難看到。因?yàn)榻裉斓臅r尚跟《弟子規(guī)》不太一樣,今天的年輕人很多都是戴帽子的,帽子有各種各樣戴法,但是很少看見戴正的,基本上是歪戴的;衣服上釘滿了無數(shù)閃閃發(fā)亮的扣子,但不是拿來扣衣服的,基本上是看的,前面反而是咧開的;襪子耷拉著,鞋子趿拉著,反正都比較大。有人穿襪子時一只腳一個顏色,我還看到過兩只鞋的顏色也不一樣,所以這個也是很奇怪的。這樣一種時髦的風(fēng)尚,古人不能理解,你如果把我們的老祖宗從地下請出來,你請十個出來,能夠給嚇暈十一個。怎么這樣呢?因?yàn)槭畟€里邊難保有一個膽兒比較大的,嚇回去再回來看一次,還得嚇暈了。
《弟子規(guī)》中"冠必正,紐必結(jié)"的要求,被中國古人視為衣冠整齊的基本標(biāo)準(zhǔn),恪守不移,甚至有些人不惜為此犧牲生命。那么,究竟什么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為穿衣戴帽這樣的小事而喪命呢?
《論語》中提到子路的地方有四十七處,他是孔門弟子當(dāng)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中國傳統(tǒng)中流傳著很多和子路有關(guān)的故事,比如百里負(fù)米,子路想孝敬自己的媽媽,但又沒什么錢,他聽說一百里以外的一個地方米比較便宜,于是跑了一百里路給媽媽背了一袋米回來了,這個故事被視為孝敬父母的典型。還有一個故事叫聞過則喜,通常情況下,我們聽到別人批評一般都不高興,但子路只要聽到有人批評自己,馬上就會改正。只要真的是錯,聞過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