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勿移",今天注意這一點的人可真是太少了。我們想一下,當我們跟長輩說話的時候有沒有東張西望?比如一個長輩問我:小錢,你昨天去干嗎了?我左看看,右看看,說我昨天到那兒看了一場球,明天我還去聽場音樂會。這個是不可以的!我們必須恭敬地看著長輩,不能眼神飄忽。但是,是不是這樣就理解了《弟子規(guī)》的"視勿移"呢?是不是那么簡單?不是的。
正確的做法是:視線要略低于長輩的視線,不要移動。你的視線不能比長輩的視線高,這是一套非常明確的規(guī)矩。
《弟子規(guī)》的這些規(guī)矩都是在儒家經典的基礎上形成的。像上面講的這么一大段,都是根據(jù)《禮記》來的?!抖Y記》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經典,《禮記》里講:"侍坐于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這就是講"問起對"。類似這樣的規(guī)定,在《禮記》當中很多。
在即將結束"出則悌"部分的時候,《弟子規(guī)》對這段內容進行了總結,再次強調了這部分內容要告訴孩子的道理。那么,錢文忠教授認為,《弟子規(guī)》"出則悌"的部分究竟希望孩子能夠從小培養(yǎng)怎樣的觀念,其中又蘊含了怎樣的現(xiàn)實意義呢?
在即將結束"出則悌"部分的時候,《弟子規(guī)》補上了十二個字:"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中國古代是家族制、宗法制的社會,都是以家族為一個計算單位,不像我們今天的小家庭是以家庭為計算單位的。諸父就是伯父、叔父,有的時候還包括堂伯父、堂叔父。一般來講,要求對伯父和叔父,也就是父親的兄弟叫諸父,對他們要像對自己的生身父親一樣尊敬。
諸兄就是伯父、叔父的孩子,自己的堂兄叫諸兄。對他們要像對自己同胞兄長一樣,這是過去傳統(tǒng)的要求。
現(xiàn)代社會都是小家庭,除了雙胞胎之外,基本上是三口之家。在現(xiàn)代家庭中,這樣的觀念,特別要強調。因為現(xiàn)在有直系血緣關系的親戚越來越少,孩子成長環(huán)境越來越小,你讓他從小學會愛的對象,應該盡可能地拓展愛心的范圍,就應該從《弟子規(guī)》做起,"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如果你連對自己的伯父、叔父,對自己的堂哥、堂弟都不能有愛心,不能有非常好的一種交往的話,將來怎么可能到社會上跟別的長輩、跟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尊長,有一個很好的交流呢?你怎么會跟自己完全沒有血緣關系的同事,有一個很好的交流呢?還是應該從小做起,從家族范圍里做起。
接下來,《弟子規(guī)》進入了另外一個新的部分:"謹",謹慎的謹?!兜茏右?guī)》是怎么來講述"謹"這個部分的?孩子應該從小養(yǎng)成哪些謹慎的習慣?或者養(yǎng)成"謹"這方面的舉止?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