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幫助孩子的三種狀態(tài)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 作者:馬麗娟


在我的工作中,接觸了很多家長朋友,他們?yōu)榱藥椭⒆映砷L付出了很多。有的人為了給孩子選擇一個中意的幼兒園,會從很遠的地方搬到北京來上學;有的因為和家里老人的教育想法不能統一,不得已和老人分開??;也有的是工作特別地忙,又找不到合適的保姆,而找來的保姆照顧孩子的方式簡直能把人嚇死,當實在是找不到能將教育理念實施的照顧孩子的人時,最后,不得已只好媽媽們辭職回家自己帶孩子。

現在的生活中,像我們提及的這些,使得有孩子的人壓力很大。這種壓力不只是來自于孩子的,還有來自于他人給予的。當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明白如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成長真正的有幫助,這樣的壓力更是必須要面對的壓力。

于是,我們會看到,大人們在幫助孩子時會出現的幾種狀態(tài)。

當一個人在對任何教育理念都不曾了解的情況下,來養(yǎng)育一個孩子,那么這個成人所遭受的質疑也許為零。因為他不懂得以怎樣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才是對孩子真正有用的,所以人們很容易原諒一個由于不懂教育,才對孩子造成了負面影響的人。

就像有的人從來都不知道,讓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學數數、認字是不好的,才促使自己的孩子在不到兩歲就能數到一百,能認識幾百個漢字。這樣做的結果是讓孩子過早地和知性的信息接觸,影響他將來對學習的熱情,也過早地讓孩子覺醒、消耗他的生命力一樣。當他意識到這些并愿意改變自己的教育做法時,身邊的人都愿意幫助他學會怎么更好地照顧孩子。

而一個人要是還比較懂得怎樣來養(yǎng)育一個孩子,并且還接受了很多大家都比較認可的教育理念的熏染。那么,這個人所教育孩子的方式就很容易被關注,大家都會看他的教養(yǎng)方式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于是,稍有不“是”都會被貼上一個不為孩子真正著想、不懂孩子的標簽。大家不是有意識要給別人貼標簽,而是在人的內心會不自覺地出現這樣的定位。因為,在大家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有人總是在評判你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以至于現在,真的會用前人慣于使用的評判標準來看待一個人對他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雖然這是人家自己的孩子,怎么教育和我們大家無關,但還是會做出評判。

這樣的成人會比較有壓力。因為他或多或少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也知道一些幫助孩子的做法;但當自己身邊的成人都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這個成人會比較擔心自己的做法不夠幫助孩子,也擔心因為自己的做法不當而讓孩子受負面的影響;再加上人與人的競爭意識,就使得成人更看重的是自己有無做得完美、有無傷害到自己的孩子。

就像有位媽媽告訴我說:“馬老師,我很想知道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狀態(tài)有什么不一樣。那天我看到某個小朋友的媽媽是那么的有耐心地、智慧地幫助他的孩子解決問題,而這些我是做不到的。我沒有那么多時間,我必須要上班……”

所以,面對接受了教育學習而沒有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的這樣狀態(tài)的教育者,人們似乎都不能理解他的過失,也會用挑剔的目光來看待他的過失。也許這里的挑剔是來自于教育者自己的內心感受,會認為他人會不理解他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

那么,是否有這樣一個人,他很懂得養(yǎng)育孩子,能解決所有氣質類型的孩子的成長問題,我們知道這樣的一個人幾乎不存在,因為沒有誰可以做到最完美,沒有誰抱著對孩子負責任的態(tài)度說他能解決所有的關于孩子成長中要出現的問題。這樣的人的確是很少。但是,當一個人,他和孩子在一起很多年,并且?guī)椭撕芏嗪⒆雍图彝ィ步鉀Q過非常棘手的教育問題,那么這樣的人,人們從內心會很信任他教育孩子的做法。畢竟人們認為他可以更多地幫助孩子,在評判他的時候,他基本符合大家的期望標準,也就是他是有能力解決孩子大部分的教育問題。

所以,在面對這樣狀態(tài)的教育者時,人們都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在人們的內心是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不過,在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不管我們當下的狀況屬于上面所說的哪一種教育孩子的成人,我們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質疑。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人,人的因素遠比機器的因素要多,出現的狀況也會多;所以,一個教育孩子的成人怎么做都有可能不是最完美的,最多這個人膽子很大地說,他夠自信做到接近完美,同時他也有勇氣面對挑戰(zhàn),完善自己的教育水平。但是,在大部分人的內心總想著將最好的教育給予自己的孩子,于是,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成長時,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會進行考量、驗證、判斷,最后才做出決策。

當我們做出決策的時候,也有人在評判我們的決策怎么樣,那個人就是孩子。判斷決策是否有誤就是孩子的狀態(tài),孩子的狀態(tài)最能說明問題。由于孩子的狀態(tài)會幫助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成人,讓我們發(fā)現:一個教育者,不管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是家長還是老師或是朋友,都不能拿孩子的成長經歷去冒險,也不能只憑借個人的感覺去猜測孩子需要這個、而不需要那個。例如,孩子需要自由,就不需要規(guī)則;孩子需要邏輯,就不需要感受等等。這樣的猜測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因為每一個教育孩子的成人自己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也許由于我們的不完善使得我們的猜測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不能以自己主觀的判斷對一個孩子的所需進行評判,最后做出所謂的幫助孩子的決策,這是很危險的做法。

有這樣一個情況很能說明這一點,有一位老師告訴我說:“馬老師,有人說我對他的孩子管得太嚴了,應該讓孩子多玩耍,而不是讓他們上那么多學前班的課程,以后孩子們上了小學就沒有那么多時間玩了?!苯又俏焕蠋熡终f:“還有人說我們學前班的孩子上的內容都太簡單了,那些加減法他們孩子早都會了,能不能再多上一點別的?!蔽艺娴暮芾斫膺@位老師的處境,也理解家長朋友的心意。而我們要整體的看一個孩子的狀態(tài)到底發(fā)展到哪一步了,而不能因自己對自己孩子局部的了解就提出關于所有孩子的教學上的建議,更不能要求老師要按照自己的建議實施教育。

當然,我們一邊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會受到來自其他領域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于是,我們會感受到,孩子應該接受那個領域的好東西。但是,為了保證我們是在一條正確的幫助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行走,我們要做的是了解更多和孩子發(fā)展有關的本質的情況,以及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大的環(huán)境之下的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我們才有可能做出對孩子真正有利的決策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