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日期:2007年11月7日
卓伯棠博士——
各位同學,午安。今天下午這場是壓軸,我們用比較輕松的心情,來講臺灣電影的現(xiàn)在與未來,第二,侯導演昨天看了我們幾個學生作品,同學們也都看過,我們可以播幾個片斷。
臺灣新電影從1980年代開始,侯導演是新電影的旗手,對當時臺灣電影產業(yè)的改變,也是革命,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侯導演都沒有停止過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要講臺灣電影,沒有人會比他更適合、更了解和更透徹,下面我們將時間交給侯導演。
侯孝賢導演——
消失中的臺灣電影工業(yè)
臺灣電影現(xiàn)在基本上是殘破的,未來是不可知的,所以大概是這樣。
殘破,是因為整個電影工業(yè)早就解體了。其中有幾個因素,一個主要原因是香港電影新浪潮起來之后,所有香港新導演全部加入香港電影工業(yè)體系里面,當時拍了很多片子,比如《夜來香》,香港叫《鬼馬智多星》,一堆電影。香港新藝城電影公司開始進入臺灣電影市場,那時臺灣電影還沒有起來。我記得臺灣在放《夜來香》的時候,和由我編劇、陳國富導演的《蹦蹦一串心》碰上了,新藝城宣傳的時候很擔心跟我們的那個電影發(fā)生什么狀況,因為是同一個檔期。幸好他們的票房也不錯,那我們的也不錯,算是香港電影在臺灣一開始就站穩(wěn)了腳跟。又因為他們的宣傳模式配合歌曲唱片的新模式,在臺灣很迅速地就起來了。一直到差不多10年前后,香港電影在臺灣就沒有人看了,沒人看的原因是后來香港電影一直在消耗,只要有賣座的片子,臺灣的片商就拿錢到香港搶片子。比如,周潤發(fā)、劉德華、周星馳的片子,只要他們的片子賣座,馬上就拍個跟這種類型一樣的電影,所以到后幾年,十一二年前,臺灣的片子都是那幾個片子在輪,或者打在一起,就沒人看,就跟今天的韓國電影業(yè)一樣,片子都差不多就沒人看了。很明顯,全部沒有。
這下臺灣電影好像可以冒頭了,但臺灣電影已經沒有了。幾個原因就是:片商往香港電影投入資金的時候,基本上不投臺灣電影,因為臺灣電影基本上都不賣錢。以我為例,從《南國再見,南國》開始已經自覺,所以不做宣傳,只是剪了個MTV在電視臺放,但是《南國再見,南國》還算賣得不錯的電影。有1000多萬票房。但是到了《海上花》大概就只有400萬票房了,后來的就沒得算了,不行了。當時香港電影沒有了,用什么電影填補呢?我們臺灣有個片商工會,電影基金會,片商工會這些掌握院線的片商們開始提出要求開放所有限制。最早好萊塢進來臺灣時一個片子只能有三個拷貝,輪放。慢慢地拷貝數(shù)量越來越多,后來限制幾廳,后來片商要求完全門戶洞開,打的主意是想買外國片,歐洲或什么,但怎么都做不過好萊塢八大片廠的片子,后來他們也做得很慘。再后來,臺灣片子產量一下子跌到1年幾部或十幾部。還有另一個因素,它主要依靠“新聞局”的輔導金支撐,每年都要申請,但金額有限,要分給幾部片,但也不多,不會超過10部一年。最重要的是“中央電影公司”這個龍頭,以前每年要生產最少六七部或七八部電影。十幾年前接手的總經理是會計出身的,李登輝時代,控制黨產、賣戲院,賣的錢轉到專門處理黨產和資金的中心,完全挪作別的用途。比如賣了土地和戲院,買一個房子,10億,可能差一點9億多,但這棟實際值也就1億、2億,并且之后中間就搬,他們就玩這種手段,就是不投資影片,還跟民間搶輔導金。他也申請輔導金,但有時比較難,因為他本身有錢,別的導演取得輔導金后他就和他們合作,用他還存在的攝影、燈光、后期制作這些投資和業(yè)界合作,片子就屬于新公司和導演的。這樣“中央電影公司”這個龍頭就沒有了。
臺灣紀錄片
臺灣電影工業(yè)一路往下滑。由新聞局資助的影片近六七年就是那么多,每1年最多也就20部,他們說到30部,但其中很多是紀錄片。很多學生拍的紀錄片也不錯,比如《翻滾吧!男孩》、《無米樂》,這些電影的票房有多少?1000多萬,了不起。也可能八九百萬。然而當這些紀錄片票房都集中的時候,也開始沒落了,連參加海外紀錄片展都不被錄取。就像今年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展,兩年一次的。我跟他們主辦者聊過,為什么臺灣現(xiàn)在沒片子,因為有了一些賣座的紀錄片之后,臺灣一些紀錄片人就想在三五天內很快把一個紀錄片拍出來。紀錄片是不可能這樣做的;或者做得很煽情,都是受了那幾個賣座片的影響。當然現(xiàn)在還有很多紀錄片導演堅持在默默做,但很慢,因為紀錄片不可能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