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訪談雜錄 11
自由談
午餐時間 37
好一場舉世未有的青歌賽 39
比爾與湯米 47
人權(quán)與死權(quán) 49
汶川地震感言 52
地獄和宗廟 54
日常的臺灣 58
臺灣的文藝家 62
日常,以及日常之上 67
再談魯迅
選擇上海與上海的選擇 71
民國的文人 86
文學與拯救 109
編年雜稿
我永遠被起飛吸引 121
非典在北京 128
知青與農(nóng)民 132
歷史的叫喊 134
身份與活人 137
繪畫與訊息 145
藝術(shù)與國籍 152
失敗與言論 156
談約翰·伯格 158
異端的命運 159
希臘是人類的永久教師 169
無言的勸告 176
喜看提香來上海 185
漫談普拉多美術(shù)館珍藏展來華 191
仍然在野 201
現(xiàn)狀不是美術(shù)史 214
請媒體人善待公器 218
“中國世紀”來了嗎? 226
談朱正《魯迅傳》 237
被糟蹋的詞語 238
價格眩暈 245
紳士的沒落 254
寫在知青運動四十周年 260
《退步集》臺灣版序 264
談《安迪·沃霍爾的哲學》 269
不在其“偽”,而在其“劣” 270
歷史與觀看 274
從毛澤東到董其昌 289
百年苦難的補償 299
“一個原則,各自表達” 323
中國符號與中國文化 335
中央美院建院九十周年發(fā)言 344
幸虧年輕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