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尋找到朱思本《輿地圖》的機會微乎其微,然而在一些史料中我找到了此圖的殘跡。
清朝著作《好古堂書目》記載,藏書家姚際恒(1647年至約1715年)的藏書中包含有朱思本的《輿地圖》。這說明,18世紀初,世間仍存有朱思本的《輿地圖》。根據(jù)這一線索,我在18世紀的兩幅地圖中,查尋到《輿地圖》的蹤影。
第六章曾經(jīng)提及《四??倛D》。此圖為東半球世界地圖,圖中有許多早期的地理錯誤,其中一些是16世紀以前世界地圖中常見的錯誤,并且這些錯誤不應該是源自歐洲繪圖師。比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不在圖中、波斯灣與紅海相混淆、蘇伊士地峽和直布羅陀海峽過于寬闊,等等。在這些早期錯誤之中,最為明顯的是兩個錯位的大陸輪廓。一個位于地圖的西北方(約在時鐘表盤的11點至12點之間),另一個位于地圖的東南方(約在時鐘表盤的5點至6點之間)。在《四??倛D》中,絕大部分外域都標注有地名和注釋,唯獨這兩塊陸地例外。西北方向的那塊陸地上只有“世寶藍柔”四個字,而東南方向的陸地上只有“人跡不到處”五個字?!端暮?倛D》中這兩塊陸地的位置與朱思本在《輿地圖自序》中提及的“沙漠之西北”和“漲海之東南”的方位完全吻合。1并且,兩塊地域上的注釋文字非常稀少,與“姑用闕如”的說法也完全一致。《四??倛D》中的地域輪廓和繪制時間都在向我們暗示,此圖源于朱思本的《輿地圖》。
第六章提及的《環(huán)海全圖》也與朱思本《輿地圖》有關。此圖左側寫有一段注釋。此注釋告訴我們,《環(huán)海全圖》源于一幅“舊輿圖”,此舊輿圖中原有地名都是“古前國名”,即古代地理名稱,但是《環(huán)海全圖》并沒有繼續(xù)轉錄舊輿圖中原有的“古前國名”,而是“查現(xiàn)今名稱照書”。按照清朝的規(guī)矩,“古”字不能用于描述本朝的物品,否則會被認為期盼清朝作古,由此陷入文字獄。根據(jù)這一規(guī)則可以推測,注釋中所稱的“舊輿圖”應該是清朝以前的地圖。此外,注釋還告訴我們,《環(huán)海全圖》只是舊輿圖的一半,即“此圖尚止坤輿全地之半面”,而舊輿圖的全圖由兩個圓球構成,“須用兩球對看”。
《環(huán)海全圖》與《四??倛D》很相似,在地圖的西北方和東南方分別繪出兩塊與《四??倛D》非常近似的地域輪廓。根據(jù)這兩塊地域輪廓和有關《環(huán)海全圖》的注釋,我們可以推定,《環(huán)海全圖》所依據(jù)的“舊輿圖”應該是朱思本的《輿地圖》。
不僅在中國古地圖中能夠找到朱思本《輿地圖》的蹤影,從一幅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古地圖中也能看到《輿地圖》的痕跡。這幅歐洲古地圖就是第二章談及的1415年《德·韋哥地圖》。《德·韋哥地圖》亞洲部分的一些地域名稱是蒙古時期的命名,一些河流和城市的名字與《馬可·波羅游記》中的名字相同或相近。在布局方面,《德·韋哥地圖》與《環(huán)海全圖》或《四??倛D》很相似,尤其圖中左上方和右下方都露出不明陸地的一部分。這些現(xiàn)象說明,德·韋哥曾經(jīng)參考過元朝人繪制的世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