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魏裔介回到府上洗了把臉,又顯得無比清醒,思忖片刻,剛要展卷疾書,有吏來報:“魏裔介接旨。”
魏裔介急忙沖出屋外,跪于院中接旨:“經(jīng)吾皇恩準,魏裔介因在家守制期滿,官復(fù)原職,欽此!”
魏裔介接過圣旨,謝過皇上。待信使走后,魏裔介回屋繼續(xù)寫他的奏折,全意如下:
吏科右給事中臣魏裔介恭敬題奏:
為彰顯我圣明之朝善意之舉,為化民正俗的良好前提,為秉承天地間正氣,為鼓勵世人盛舉,為感化那些貪婪之徒,使之廉潔,怯弱之人使之堅強,為褒揚明末遺臣的忠貞,激發(fā)九泉之下的生氣,以為后人樹立榜樣。
臣以為應(yīng)及時表彰前明為國而殉難的忠臣,此舉一旦實施,那將是我朝的曠古恩典。在此,愚臣要恭敬地向皇上舉出平時愚臣的所見所聞,仰望圣上聽取,并發(fā)有關(guān)衙門再詳加考察,以鼓勵臣子的節(jié)操一事。臣聽說遭逢升平盛世,忠良的臣子則建立功績,遭逢國家動蕩戰(zhàn)亂,壯烈之士就痛心疾首。為此有的臣子為報答皇上推食解衣的恩遇,而刎頸自殺,血濺衣袍,有的落個粉身碎骨,甚至滿門抄斬滅九族來報答皇上的恩典。這一些忠臣在晚年都表達了忠貞不貳的心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樹立了中流砥柱的榜樣。雖然他們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從容不迫,表現(xiàn)的形式雖不一致,但都秉承天地間的正氣,可與日月爭輝。因此,前代的君主,莫不表彰殉國的忠魂,來尊崇忠孝節(jié)義。例如:古代周武王攻入商朝,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墳?zāi)古嗤林录溃魈嬷煸暗腔?,為元代的臣子余闕建祠祭祀。比干是商朝的忠直臣子,余闕是元朝的忠義之士,但是這一王一帝,在剛剛立國之時,其他國務(wù)未及處理,就首先表彰忠魂,實在是為了維持風(fēng)俗教化,激勵眾臣遵守三綱五常,使新一代臣子明白做臣子的職責(zé)和倫理。自從明朝失去政權(quán),賊寇勢焰熏天,崇禎飲恨自盡,后宮的嬪妃也隨之自盡而死。君主為國家而死,而臣子即遭受亡
國之難。為此,這時正是作為臣子肝腦涂地的時刻,當時在宮的各個臣子,雖然他們不會身騎戰(zhàn)馬揮刀沖殺,像瞻尚那樣戰(zhàn)死于綿竹;像晉代的卞壺那樣戰(zhàn)死清溪,但他們都保持節(jié)操殉帝而死,尸體橫臥在皇宮前。這種作為,可用金石來記載他們的忠貞,像青松那樣遇寒冬而不改顏色。忠義良臣被摧殘于一時,他們的名聲將流傳千古。這些人確實應(yīng)該受到上天的憐憫,也是我圣明之朝所應(yīng)該贊嘆的。對這些忠臣我朝要列舉姓名修廟建祠,樹碑立傳大加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