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被數(shù)字戲法欺騙(1)

健康新知都是對的嗎? 作者:(日)松永和紀


第二章

非黑即白過度單純化

媒體在報道某物質(zhì)的“危險性”時,常常不問“劑量”,而是借助改變單位來制造恐慌??茖W記者的專業(yè)水平普遍偏低,報道結(jié)果往往以偏概全,讓人難以一窺事實全貌。本章一開始,我想考大家一個題目。

假設(shè)有一個房間,里面擺放著一只保險箱,保險箱被牢牢地鎖上,箱中穩(wěn)穩(wěn)地放著一罐氰化鉀,其容量足以致1萬人于死地。

保險箱旁邊有一張桌子,桌上擺著一瓶4升裝的威士忌,其酒精含量為40%(日本國產(chǎn)威士忌正好有這樣的大瓶裝)。

我想請問,這里的氰化鉀和威士忌哪一個比較危險?

大多數(shù)人應(yīng)該會說是氰化鉀,但它明明被鎖上了,如果沒有鑰匙,開不了保險箱,它根本不具任何危險性。

可是,那瓶威士忌卻是唾手可得。尤其酒量好的人,一定會忍不住想品嘗幾口。一小杯下肚,肯定心曠神怡。但若一口氣強灌1升,哪怕酒量再好,恐怕也小命難保。因為酒精(乙醇)的致死量,約為每千克體重5~8克。而4升的威士忌,理論上足以致4個人于死地。

接著再請問,如果,某人持有保險箱的鑰匙進入房間,氰化鉀和威士忌哪一樣比較讓您擔心?

這段比較氰化鉀與威士忌危險性的問題,其實是日本島根大學副校長、研究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影響的山本廣基教授為我舉的例子。山本教授每次在對一般大眾演講時,都會利用這個范例說明化學物質(zhì)的危險性,亦即化學物質(zhì)的“風險”會因本身的劑量多寡與使用狀態(tài)等條件,而產(chǎn)生相當大的變化。山本教授在演講中也會借此呼吁“大家千萬不要聽到是氰化鉀而恐慌,而要試著評估‘風險’的大小”。會場內(nèi)通常多半是老年人,但每個人都會當場點頭表示理解。

身在現(xiàn)代社會,許多情況我們難免要用到酒精或氰化鉀,而學者處理具有危險性的化學物質(zhì)時,一定都會小心翼翼,甚至于考慮是否該選用保險箱,而即便上鎖保存,使用時也一定會評估安全、正確的用量。

然而,當前的媒體卻處處充斥著諸如“因為可能致人于死地,所以酒精不好”、“因為氰化鉀有毒,所以就該怕它、避開不用它”之類的煽動報道。

別被數(shù)字戲法欺騙

最典型的狀況是,根據(jù)動物吃下大量食品添加劑的急性中毒試驗結(jié)果,媒體大肆報道:“吃下某某之后,大、小老鼠的健康隨即受到威脅,并且迅速死亡??梢娔衬呈欠N危險物質(zhì)?!?/p>

1999年出版的日本暢銷書《絕不可買》中便使用了類似的戲法。前述試驗,其目的應(yīng)該是為了確認食用后多久開始影響健康,也即多少“劑量”才會導致動物死亡。如果換算成人體,一天至少要被強迫吃下幾百克才可能致死。

然而,真正加入食品中的,僅是極微量的食品添加劑,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延長保存期限或提高食品品質(zhì)。強行喂食動物所導致的結(jié)果,根本不能與現(xiàn)實中的使用狀況混為一談。

如圖所示,微量的化學物質(zhì)并不會對生物體造成影響,除非超過一定的劑量,影響才會漸強。而且,影響絕不僅只一種,倘若大量攝取,在許多方面都可能出現(xiàn)狀況。因此,將化學物質(zhì)當做農(nóng)藥或食品添加劑使用之前,一定得針對各種化學成分分別進行多種試驗,以確定其安全用量。

確定安全用量的方法稍顯瑣碎,但是既然要談化學物質(zhì)的是非,就絕對少不了這方面的基本知識。以下我盡量簡單說明。

首先,我們必須通過許多種動物進行“動物試驗”,確定出一個生物體完全不受化學物質(zhì)影響的“量”,亦即所謂“無明顯危害影響劑量”。只要低于這個劑量,即便每天攝取或吃上一輩子,健康也不會受到影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