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11:教孩子學會討價還價
親子理財個案
陳小允和媽媽一起去買鞋,他看中了一雙款式很漂亮的旅游鞋。媽媽問要多少錢,老板說要一百零八。問完價格后,媽媽又和他走進了第二家商店,也看到了類似風格的運動鞋,媽媽也問了價格是九十八。小允跟著媽媽走得有一點兒累了,便對媽媽說:“走那么多家干什么啊?不都是一樣的嗎?隨便買一雙就可以了?!?/p>
媽媽看了看孩子,便對他說:“買東西就是要多比較,才能夠更清楚地知道價位。這樣才能夠和別人講價??!”媽媽只是想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東西。比對好之后,媽媽就開始和別人講價了。從質(zhì)量、生產(chǎn)日期等等細節(jié)講起。只要是自己能夠找出來的讓鞋降價的理由,媽媽都和售貨員說了。
最后,媽媽在剛才看的第一家店里,用八十六塊錢,買下了那雙標價一百零八的鞋。媽媽對小允說:“看到?jīng)]?這就是講價的好處。這節(jié)省下的二十塊錢,就做你下個星期的零花錢吧。”
理財教育專家分析
討價還價是一門技術,現(xiàn)在的購物中很多地方,是需要人去討價還價,才能夠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東西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要和消費打交道,就得要學會如何來討價還價。只有這樣也才能夠讓孩子學會如何來買東西。
父母在教孩子買東西的過程中,最基本的一項省錢準則,就是貨比三家。在比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夠明白同類產(chǎn)品的市場定價大概是多少。這也是在為自己的講價,先做好必要的市場調(diào)查。不會讓孩子用高于同類產(chǎn)品很高的價格去買產(chǎn)品。讓他能更清楚地比對出自己的講價行為有沒有起到作用。不比較就算感覺講了很多價,可能是賣家提高了喊價,也沒有獲得實利。
孩子在買東西的時候,也還要看質(zhì)量。質(zhì)量是講價的基礎,同一種產(chǎn)品,質(zhì)量不同,價格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一定要學會看商品的質(zhì)量。這種能力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一點一點地積累出來。父母可以講給孩子聽,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多參與商業(yè)購買活動,從中積累相關的經(jīng)驗。
孩子買東西與人講價的意識,也是需要父母來從小培養(yǎng)的。沒有這種意識的人,哪怕是在成年后,在商業(yè)購買活動中也還是不會去講價還價,導致自己花了更多的錢,卻買到和別人同樣的產(chǎn)品。
父母應該這樣做
方法一:讓孩子掌握殺價技巧
父母要讓孩子掌握一定的殺價技巧,講價是一門技術。同一件商品,會講價的人會收獲到更多的實惠。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貨比三家,看各家的質(zhì)量與性價比,然后再來選擇自己想要的型號,再從單件商品的質(zhì)量、生產(chǎn)日期、花色、做工缺陷上來和賣方談價錢。
買東西進做的比對越多,對商品的信息了解得越充分,就越是可能以最優(yōu)的性價比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