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弗萊克斯納還承諾為他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職位——這個職位允許他只需在學院里工作半年,剩下的半年可以自由支配,回到柏林或英國或任何他想去的地方。一年半后,1933年的10月份,愛因斯坦接受了這份工作,正式移居普林斯頓。在此期間,愛因斯坦第二次成為祖父,漢斯的妻子弗里達在蘇黎世再次誕下一個男孩,取名克勞斯。
這一年蘇聯(lián)遭受嚴重的饑荒。蘇聯(lián)境內(nèi)的猶太人大部分贊成猶太復(fù)國主義,繼續(xù)大批進入巴勒斯坦地區(qū),在那兒開始祖居地的新生活。在德國,頗得民心的興登堡再次當選為德國總統(tǒng),比挑戰(zhàn)者希特勒多得七百萬票。奧地利出生的希特勒為了能在大選中與興登堡將軍一決高下,特意在1932年2月申請獲得德國公民資格。興登堡雖然贏得總統(tǒng)選舉,但納粹勢力卻拿下了議會多數(shù)席位。興登堡剛開始并沒有任命希特勒為總理,而是任命了別人。為了與占多數(shù)席位的反對黨合作,他作出一定妥協(xié),任命希特勒為副總理。但是希特勒的野心已不滿足于當副總理,他的狼子野心除了德國總理看不上其他任何職務(wù)。
愛因斯坦在這個危險的政治氣候下并沒有被嚇倒,一如既往勇敢地表達政治見解,不過他已意識到納粹最終掌權(quán)將不可避免。1932年夏天,他依然無所畏懼地反對即將到來的納粹統(tǒng)治。他這年中最后一次倡導和平的行動是加入與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西蒙德·弗洛伊德的書信交流,探討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和組織戰(zhàn)爭的方法。國聯(lián)知識分子合作委員會第二年將兩人往來的信件出版。愛因斯坦在通信交流中指出:“通向國際安全之路依靠的是無條件放棄部分國家主權(quán)?!睆闹锌梢缘弥瑥拇藭r開始考慮倡導建立一個世界政府,他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至少達到武器控制的目的,就像他后來所聲稱的“這是維持和平的惟一途徑”。
12月份,愛因斯坦和愛爾莎第三次登上去美國的客輪,這次的目的地是加州理工學院,他決定接受該學院提供的學術(shù)研究工作。在申請簽證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插曲,因為他在德國頗具影響的“激進”主張和活動,美國領(lǐng)事在愛因斯坦進入美國之前要求他在一份聲明上簽字,聲明他不是任何破壞性組織的成員。兵荒馬亂的情形下寄人籬下,一向傲氣的愛因斯坦也不得不低頭,耐著性子在文件上簽了字。離開德國前,他告訴普魯士科學院的同事和留在歐洲的家人,他們會在明年4月份回來。
在德國,納粹國家機器把猶太人和共產(chǎn)主義者從公共部門、大學和各種組織肅清的活動正在有系統(tǒng)地推進。美國報紙和雜志1933年首次報道德國存在秘密集中營。德國納粹在巴伐利亞的達豪修建了集中營并在1933年3月開始關(guān)押第一批共產(chǎn)黨人和其他納粹的政治敵人。納粹集中營很快因為其嚴酷刑罰和對政治犯的虐待而惡名遠揚,集中營里的犯人基本上淪為納粹的苦役。1937年,另外一個集中營布赫瓦爾德也修建完成投入使用,主要用來關(guān)押德國共產(chǎn)主義者,從1938年開始,猶太人也陸續(xù)被送進去,納粹的反猶太人運動已開始。然后,同性戀、吉普賽人、基督教耶和華見證會的會眾和一些神職人員也陸續(xù)被押送到這里。
1933年2月,愛因斯坦還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德納時,德意志魏瑪共和國國民議會大廈被人縱火燒為灰燼。關(guān)于火災(zāi)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納粹分子放的火,有人又說是共產(chǎn)主義者放的。也許兩種版本都是對的,但受益者無疑是納粹黨人。據(jù)說這場大火是納粹分子唆使一位精神有毛病的共產(chǎn)主義同情者放的,這樣納粹就可以將所有過失都推到共產(chǎn)主義分子身上,借機進行大肆譴責和迫害。在德國的朋友建議愛因斯坦現(xiàn)在不要返回德國,政治局勢已太危險,他在德國成了納粹通緝捉拿的目標。不過,納粹對愛因斯坦的迫害倒主要不是因為他的猶太人身份,而是因為他直言不諱的自由主義政治觀點對納粹專制統(tǒng)治產(chǎn)生威脅。此外,納粹當局的宣傳機器出于納粹利益需要,大肆誣蔑愛因斯坦的書是不名譽的剽竊,而且惡毒攻擊他人品有問題。不過愛因斯坦對此依然顯得鎮(zhèn)定自若,當?shù)弥{粹當局出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他還開玩笑說沒想到自己的腦袋值這么多錢。
意識到無法再回柏林之后,愛因斯坦和愛爾莎不得不另做打算。他2月底給朋友的信中說:“考慮到希特勒的窮兇極惡,我可不敢再踏上德國的土地。”夫婦倆還是想回到德國之外的歐洲其他國家。離開美國加州帕薩德納前,愛因斯坦向新聞界發(fā)表聲明稱他將辭去普魯士科學院的職務(wù),并號召全世界對納粹的統(tǒng)治進行“道德干涉”。他在聲明中宣稱:“如果能讓我選擇的話,我只希望留在擁有充分政治自由、社會寬容、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的國家……這些基本的要求在目前的德國都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