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陳鶴琴認為,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只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為什么教育孩子時最好要用溫和的建議呢?
首先,溫和的建議能減緩孩子的心理壓力,多數孩子都害怕批評,這是一種潛在的心理負擔。一旦受到了父母的呵斥,這種負擔便會轉化為“心理壓力”,孩子會因為考慮到父母將怎樣處置,而變得焦慮不安,精神緊張;同時,自我保護的本能,又會促使孩子作出“心理防御”,以至于在父母面前不敢也不愿道出真情。
這時,倘若父母能用和藹的態(tài)度、溫和的建議開導、說服,孩子就會獲得心理上的寬慰。緊張的神經會漸漸松弛,情緒穩(wěn)定了,父母的說教也就容易接受了。
其次,溫和的建議減弱乃至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常有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過分嚴厲的斥責。可以說他們是伴著訓斥聲長大的。在這些孩子眼里,父母不可親近,而且令人憎恨。由于情緒的強烈對立,所以對父母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絕。有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調皮搗蛋與父母對著干??梢姡瑖绤柍庳熤荒苁购⒆拥膶α⑿睦砀吋せ?。
溫和的建議,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會對孩子產生良性暗示,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誨。如長期堅持這樣做,自然會消除逆反心理,而且自覺按照父母所講的道理去學習、生活和做人。
再則,用溫和的建議與孩子談話,可以縮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增進彼此的親密關系。相反,那些熱衷于保持父母的“尊嚴”,對孩子聲色俱厲的訓斥,往往會阻礙父母與孩子之間心理的溝通和感情的交流。
總之,用溫和的建議與孩子溝通,比較合乎孩子的心理要求和特點,它有助于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感情的溝通,從而使孩子尊重父母、信賴父母,自覺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
如果父母用命令的口吻告誡孩子,孩子就會拒絕,因為他們感到對你的讓步,就意味著自己的軟弱和不自主。經常聽到有些父母高聲亮嗓地吼孩子:“不要吵,不要亂喊亂叫!”斥責孩子“父母說話時別插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也會態(tài)度強硬起來,變得蠻不講理。
其實,客氣地用溫和的語調征求孩子的意見,他們會樂意去實現你的愿望。如果你改換成溫和的口吻,表示重視孩子的意見,友好地問:“你是怎樣想的?”或者說:“我想和你商量一下,你說怎么辦才好?”你就會看到孩子會很認真地考慮和關心你提出的問題。
強強是個聰明的孩子,平時也很乖巧。但有一次,他跟父親到姑姑家去玩時,卻發(fā)生了點不和諧的小“插曲”:
到了姑姑家后,由于爸爸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姑姑了,所以難免和姑姑聊得時間長了點。本來強強和姑姑家的表弟玩得也很好。可是快到吃飯的時候,強強吵著要回家。爸爸正姑姑聊到興處,也沒有心情理強強,只是隨口說了句:“去!去!去!……”
沒想到強強一改往日的乖態(tài),躺在地上撒起潑來。這還真讓爸爸下不來臺,爸爸掄起巴掌就在強強的臉上留下了紀念。這下強強更不依了,姑姑只好讓他們父子“打道回府”,一頓好端端的相聚就這樣在不和諧的氣氛中收場了。
其實如果爸爸能和強強說得好一點,或許就不會發(fā)生出現這種尷的局面。這是爸爸“粗暴”的結果。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妨先放下“打罵”或“粗暴”的管教方式,不妨嘗試一下使用溫和的建議,或許真的能收到預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呢。
以體恤和寬容孩子為出發(fā)點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把錯誤和學習的過程。因此,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能發(fā)脾氣或自我失控,而應該以理解,體恤和寬容孩子為出發(fā)點。唯有如此,才能夠做到理智、平靜地面對和處理孩子身上的問題。
針對孩子情況提出建議
有效的建議,都是有的放矢的。父母對孩子提出建議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做到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否則,無效的建議提的太多了,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愿
父母給孩子提建議是應該的,但千萬不能抱著“孩子一定要聽取”的想法,否則,一定要孩子聽取,那就不是“建議”,而是“命令”了。孩子也是人,他們有自己選擇的權力,對于父母的建議,他們聽取不聽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千萬不能采取壓制或脅迫手段。
愛意融融,用溫情打動孩子
對孩子的建議,要包含無限的真誠和濃濃的愛心,因此,只有這種溫情脈脈的建議,才能最有效地打開孩子的心靈,被孩子聽取。
“未成曲調先有情”。教育孩子只有動之以情,才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當父母能夠用溫和的春光去照耀孩子的心,孩子就會在愉悅之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