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的心靈產生多么重大的影響。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多說能解決問題并讓孩子快樂的話語,而應該永遠拒絕哪些傷害孩子的話溜出自己的嘴唇。
提起對孩子的傷害事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被人搶劫、勒索、欺負、性侵害以及被父母或教師體罰等等。但是對孩子而言,他們怕的“軟”傷害遠勝過這些“硬”傷害,在他們的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軟性的“語言傷害”。 “中國少年平安行動”組委會曾公布了一項內容為“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家庭傷害”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8145%的被訪孩子認為家庭“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孩子的心靈就會扭曲,即使成年之后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要對不良語言的嚴重后果予以高度關注,不要以為區(qū)區(qū)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許多刺激孩子的話,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
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切不可成為這樣的傷害者,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父母。
作為一位母親和祖母,曹麗枚也面對過這樣的尷尬和沖突。
有一次,她和女兒帶著6歲的外孫到西班牙度假。在一家商店里,外孫非要買滑板,但媽媽說:“你已經有兩個了,不能再買了。你這個人,怎么這樣貪得無厭?。 ?/p>
小男孩一下就躺在地上尖叫起來:“我就要,現在就要!”
曹麗枚說:“作為一個孩子精神心理專家,我感到十分羞愧,我就走出去了?!?/p>
在外面站了一會兒,曹麗枚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就進去對外孫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很生氣,有的時候生活就是這么讓人沮喪。不過我有個好主意,你愿意試試嗎?”
小男孩覺得外婆理解他,又想盡力幫自己,就停止了尖叫。
曹麗枚說:“你想要滑板,可我和你媽媽都不愿意給你買。我們可以到別的商店看看,有沒有商店愿意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你。”
小男孩高高興興拉著外婆的手來到另一家商店,外婆把他介紹給售貨員,問是否能滿足孩子。售貨員說“不,我們沒有?!?/p>
兩人走了四家商店都碰了釘子,到了第五家,小男孩說:“我不買滑板了,我還是玩家里的那個吧。”
遇到上述案例中的情況,通常情況下,父母的反應都是會說“你不應該尖叫”、“不許哭”。但是作為一個人,出現這些情緒是正常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允許他們表達,否則,就會造成對孩子心靈和情感的傷害。
怎樣才能避免對孩子造成情感傷害呢?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讓父母頭疼,而且也是不對的。父母要避免對孩子的“語言傷害”,并不是件難事。下面的建議,不妨作為父母的參考。
首先,要清醒認識到“語言傷害”的嚴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其次,要多鼓勵孩子,采用積極性語言教育孩子,時時刻刻注意不對孩子說傷害他們的話,尤其是在“恨鐵不成鋼”或氣急的種種情況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緒,努力做到和風細雨、循循善誘。
再次,講究批評的藝術,要以提醒、啟發(fā)來代替指責、訓斥。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勵孩子有更努力的動機,用“沒關系,慢慢來,盡力而為”幫助孩子調整焦慮、緊張的情緒,等等。
第四,要做好自我調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避免說出諸如:“你怎么越大越……”,“你都這么大的人了,竟然還……?!?,“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呢?”,“我剛才是怎么跟你說的?”之類的話。這些話語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和心靈。
總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功效卻截然不同。父母們若要科學地教育孩子、關愛孩子,就該多用“良言”,禁用“惡語”,以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作為父母,為了孩子,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