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磨蹭、拖拉→做事更講究效率(1)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作者:云曉


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fā)芽滋長,及至后來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

——法國教育家 盧梭

引語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得好:“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生受其累?!笨梢姡晳T對于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未來事業(yè)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

作為媽媽,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面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很多壞毛病,如懶惰、不講衛(wèi)生、做事磨蹭拖拉……我們該怎樣做呢?

媽媽們大可不必因孩子們的這些壞毛病而不知所措,孩子還小,受到某些不良行為和不良思想的侵害,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媽媽采用正確的方法去對付這些壞毛病,它們很容易就會被消滅掉。

但是,媽媽們也不可用“樹大自然直”的心態(tài)來看待孩子的壞毛病。有研究表明,幾歲到十幾歲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媽媽不及時糾正,等孩子長大了,不良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再想改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因此,當孩子的壞毛病第一次出現時,媽媽就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崩?,孩子第一次罵人的時候,這并不是道德驅使,而只是孩子覺得好玩。這時候,孩子會觀察媽媽或其他成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如果成人的態(tài)度是冷淡的、嚴肅的,孩子就會明白:“大人不喜歡我的這種行為?!庇纱?,他會減少這種行為。如果這時有成人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贊揚、夸獎或者高興地笑等反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受成人喜歡的。由此,他會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從而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因此,媽媽一定要注意抓住孩子習慣形成的關鍵期來教育孩子。

習慣一

做事磨蹭、拖拉→做事更講究效率

現象一:小雯學習還不錯,但就是做作業(yè)時很磨蹭。本來30分鐘可以完成的作業(yè),竟要磨蹭一個晚上,有時都12點多了還在做作業(yè)。更要命的是,這還是在家長陪伴的情況下,如果媽媽不在旁邊看著她,估計一晚上她都寫不完作業(yè)。小雯媽媽常常抱怨:“這孩子做作業(yè)時,才寫了兩個字就開始摳橡皮、玩彩筆,一小時都寫不了10個字?!?/p>

現象二:雨晨的媽媽正在為小雨晨做事沒有效率而著急。本來正在吃飯,忽然窗前有小鳥飛過,小雨晨就會放下飯碗去看個究竟;本來要去刷牙,可是當小雨晨走到浴室里發(fā)現有一池水,他就開始玩了起來,刷牙當然就放在一邊了……這小家伙做任何事都這樣,邊做邊玩、慢慢吞吞的樣子,因此耽誤了媽媽好多時間。

專家分析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庭中都會上演這樣的情景?。涸绯恳黄鸫玻憬泻⒆铀⒀?,他會磨磨蹭蹭地說等會兒;你叫孩子趕緊吃早飯,他卻要先擺弄一會兒玩具;任憑你那兒叫破嗓子說要遲到了,可是孩子卻依然穩(wěn)如泰山,根本不當一回事。許多家長為此傷透了腦筋,但常常束手無策……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慢性子”,他們的磨蹭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孩子做事愛磨蹭,通常是因為他們不像成人一樣具有時間緊迫感,他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盡快做完之后會有什么更好的結果,他也不認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

比如大人們知道,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學都不能遲到,而孩子則不然,爸爸媽媽上班和自己上學晚了,對他來講都是無所謂的,他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的。這一特點,在幼兒園或小學初級階段的孩子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

其次,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旁邊有什么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記了初衷。

再次,如果孩子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缺乏自信心,這往往也會影響他們的做事效率。

除此之外,有時候,孩子做事效率不高還往往是他情緒消極的一種表現。

上小學四年級的磊磊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會畫畫,還會拉小提琴,但就是做事太磨蹭。用他媽媽的話說:“這孩子不是個慢性子,但總覺得他做事慢半拍。每天晚上,本來洗澡半個小時就可以洗完,他非要拖上一個小時。拖來拖去,時間太晚了,還沒寫完作業(yè)就不得不催他快去睡覺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