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是有目的的(2)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2 作者:云曉


由上圖可以看出,當孩子用壞行為吸引媽媽注意力時,媽媽故意忽視孩子的壞行為,孩子反而會感到?jīng)]意思而放棄這種壞行為。這時,“忽視”便成了對待孩子這種行為的最好辦法。事后,如果媽媽這樣進一步引導孩子:“你是不是覺得沒人注意你?”“媽媽是很愛你的!”“媽媽每時每刻都在關注你!”……孩子這種故意吸引媽媽眼球的做法會明顯減少很多。

2.向媽媽的權利挑戰(zhàn)

媽媽:“小磊,我很早之前就叫你去洗碗,你怎么還坐著不動呀?”

孩子:“媽媽,不要嚷了,我這就去?!?/p>

媽媽:“別找借口了,你必須馬上就去?!?/p>

孩子仍然坐著不動說:“好啦!就等一小會兒,我馬上就去?!?/p>

媽媽很生氣地大喊道:“如果你不去掃地的話,你別想得到你想要的那身衣服?!?/p>

這種情形常常發(fā)生在媽媽強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而這些事情恰恰是孩子不想去做或不愿去做的。

從上面的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媽媽并不知道,孩子是故意不去洗碗的,目的就是要向媽媽的權威挑戰(zhàn)。孩子不一定要贏,但逼媽媽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他的目的就達到了。這往往是孩子對媽媽強迫他去做某事的一種反抗。

當然,在這場親子間權力爭奪的戰(zhàn)爭中,在表面看最后的勝利者大多數(shù)是媽媽,因為孩子最終還會向媽媽的權威屈服。但媽媽卻沒有覺察,她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孩子一手操縱的“陰謀”中,孩子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因為他們正在用這種“戰(zhàn)爭”來向媽媽的權威挑戰(zhàn),所以,一旦媽媽“參戰(zhàn)”,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他們就已經(jīng)贏了。

在生活中,孩子的這種爭奪權力的表現(xiàn)還有很多種。比如,孩子故意與媽媽對著干、孩子故意在眾人面前讓媽媽下不來臺等。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可以在事后輕輕地問孩子:

*“你是不是覺得媽媽在強迫你去做那些事情呀?”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可以做這個決定?”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媽媽應該注意了,首先,你要改變對孩子說話的語氣,不能總是命令、指揮他們去做一些事情。其次,應付孩子的這種爭奪權力的行為,硬碰硬不但不會解決問題,相反,它會使孩子因為目的達到而產(chǎn)生滿足感,從此以后,他會不斷地向你的權力“挑戰(zhàn)”。

因此,媽媽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正在向自己的權力挑戰(zhàn),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自己盡快從這場權力爭奪的戰(zhàn)爭中退出,因為沒有了對手,孩子就會覺得這個游戲很沒意思,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對這種爭奪權力的游戲不感興趣。

3.報復媽媽

媽媽:“秀秀,今天應該你洗碗了,去洗碗吧!”

孩子:“媽媽,再等一會兒,電視馬上就結束了。”

媽媽:“我沒有時間跟你耗了,你現(xiàn)在必須去洗碗。”說著媽媽把電視機關掉。

孩子:“去就去,有什么了不起的。”

在廚房里,孩子把碗打碎了好幾個。

這種報復的情形常常發(fā)生在孩子與媽媽爭奪權力,孩子不得不向媽媽屈服之后。對于“奪權”失敗的孩子來說,他常常會有被媽媽排斥的感覺,有時,他甚至會認為媽媽不再愛他了。

既然父母不愛他了,他又在權力上戰(zhàn)勝不了媽媽,這個沮喪的孩子只得采用報復的方式來傷害媽媽。在他看來,在這場“戰(zhàn)斗”中,只有媽媽也受到傷害,他們之間才算公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