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遇到孩子不聽話時大都會搖頭大吐苦水: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為什么不肯告訴我?其實,想要打開孩子的心門,探究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父母必須放低姿態(tài)來傾聽孩子的心聲。
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訴說,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馨,從而對父母更加親近與尊敬,這有利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有利于父母對他們的不聽話行為進行明確的教育和指導。
許多父母雖與孩子朝夕相處,卻對他們并不了解。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很難有效地應對孩子的不聽話行為。父母要想在糾正孩子的不聽話行為上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得親近孩子,取得他的信任,走進他的內(nèi)心。在一個悶熱的下午,羅子瓊渾身是汗地騎著自行車在人流車流中艱難地行進。女兒坐在羅子瓊的車后,向她講著在班里與同學鬧別扭的事,勞累疲憊、心里正煩的她毫無反應地聽著。
漸漸地,女兒的聲音弱了下來。突然,她小聲說:“媽媽,我差點兒忘了,老師讓買一盒橡皮泥。”羅子瓊不耐煩地說:“早干嘛去了,剛才路過文具店為什么不說!”誰知當她極不情愿地帶著孩子返回文具店時,女兒竟然氣鼓鼓地自己跳下車,恨恨地說:“不買了,回家!”說完,頭也不回地徑直往家走。
一進家門,羅子瓊就沖到女兒面前質(zhì)問她為什么這么不聽話。女兒眼淚汪汪地望著她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們小孩兒也很可憐!”羅子瓊一下子愣住了,像遭到重重的一擊。女兒的小臉通紅,哽咽著:“媽媽,你們父母心煩的時候,可以對我們小孩兒發(fā)火;我們小孩兒心煩的時候,找誰發(fā)火呢?你知不知道,我們有時也很難受……”孩子的話使羅子瓊的內(nèi)心長時間無法平靜下來。
“我們小孩兒也很可憐”,這句話使羅子瓊猛醒,她知道,自己粗暴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從這以后,羅子瓊就開始有意識地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塊空間,讓它去盛納孩子的喜怒哀樂。她知道不僅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上關心孩子,更應該悉心去體味孩子那一顆渴望得到理解的心。
從此,她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密切,代溝這堵墻在她們的身上也漸漸消失,女兒身上的不聽話行為也漸漸不見了。父母望子成龍的殷殷期望、缺乏兄弟姐妹的親情溝通、繁重的學習壓力……孩子太需要心的交流和溝通。許多父母常常忽視了這一點,而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只看重考試的分數(shù),卻不知道這樣做會傷害孩子心理的健康。所以,許多孩子便變得不愿和父母說話,變得不聽話。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么會不和父母心生隔膜呢?又怎么會不產(chǎn)生不聽話行為呢?
教育專家指出:消除孩子的不聽話行為,就是不斷消除與孩子之間的誤解的過程。傾聽孩子話語的弦外之音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父母們都應學會傾聽,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傾聽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夢想。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放低姿態(tài),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呢?
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
在孩子訴說時,父母應安靜、專心地傾聽,但不給予評判。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不聽話行為,但必須要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例如,他可以告訴父母他對小伙伴有多生氣,但父母不能允許他通過嘲弄或打人來表達他的生氣。
向孩子顯示你正在聽他講
父母的關注鼓勵著孩子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想法和感受。父母應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轉(zhuǎn)向他,保持目光接觸,并仔細地聽。同時還要通過點頭或不時地用“嗯……是的……”等來顯示父母對他的注意。
告訴孩子你的想法
不時地總結(jié)、重述或復述孩子所講的關鍵內(nèi)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導致這種感受產(chǎn)生的情景原因。僅僅傾聽和理解是不夠的,父母還必須用語言對他所說、所想及所感的事情作出反應。但盡量不要逐字地重復孩子的話,應使用相似的語言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學習傾聽孩子的話語
多數(shù)人都習慣說話,不習慣聽話,尤其是父母面對孩子,更是滔滔不絕,要他做個“聽話”的孩子。不聽孩子說,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不聽孩子說,又怎么能了解他、管教他?
所以,父母想要有個聽話的孩子,必須先要“聽”孩子說“話”。要養(yǎng)成傾聽孩子說話的習慣并不很困難,只要告訴自己“少開尊口”,耐心傾聽,就可以了。
用鼓勵、說理代替責罵
長期責罵孩子,孩子就會把“懶得理你”掛在嘴上,當孩子以這種對抗的態(tài)度對待父母時,其實他對爸媽的失望已經(jīng)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因為,長久以來,他和父母溝通不暢,干脆“免談”。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只有放低姿態(tài),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溝通;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只有走進他們的心靈,才能找到不聽話的癥結(ji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