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流浪僧人就是被稱為禪宗第六祖的慧能?;勰苁莻€神奇的人,出身貧賤(三歲喪父,出家前賣柴養(yǎng)母),是大字不識的文盲,卻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的精神領袖。他認為人人都有潛在的佛性,不必拘泥于對佛經(jīng)典的崇拜,因此可以采用“不立文字”(即不憑借語言文字來解釋、傳授教義)的悟解方法,直指人心,使人的佛性自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佛教“眾生平等”的觀念。他采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煩瑣的義學,同時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道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了中國人所認可的中國式的宗教---南禪,獲得了廣泛的信仰基礎。南禪由慧能興盛,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成為禪宗乃至中國佛教的主脈。
有人認為慧能的“心動論”是唯心主義式的詭辯。風吹幡動,是一個自然現(xiàn)象。說“風動”的人,看到幡在動又感受到風的吹拂,認為是幡動是由風吹造成的,幡動只是表象,本質(zhì)是風在吹,所以認為“風動”。而說“幡動”的人,看到幡在動卻沒有感受到風,認為幡動是事實,但原因不明,所以說“幡動”。兩者說的都是事實,之所以會造成差異是因為那個說“幡動”的和尚沒有獲得完全的信息。
而慧能的“心動”論,把人體被動地接受到“風吹幡動”這個自然現(xiàn)象的過程認為是大腦主動地感知“風吹幡動”這個自然現(xiàn)象的過程?;勰艿摹靶膭印闭摚罱K指向的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沒有被感知則認為不存在。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
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并不妨礙慧能成為佛教大師,無論如何慧能也是值得尊重的。他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代表東方思想的“圣人”有三個,孔子、老子是其中的兩個,而慧能則是第三個。
佛教、禪宗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不論是“風動”、“幡動”還是“心動”,關(guān)鍵在于你信不信,信“佛”信“禪”,你就可以認為是“心動”;不信“佛”,不信“禪”,那么你既可以認為是“幡動”(感知不全面時),也可以認為是“風動”(感知全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