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 神:你的談話是俗氣的,因為我現(xiàn)在離你仍然很遠。就本性來說,我是自私的。你們哲學家常常把我看做是許多抽象的智能玩偶中的一個。但是你錯了!我比那些哲學議題更加自私。那是因為,不論你喜不喜歡,
你們所有的人都與我有關系。從你出生開始,就注定了要死亡。遲早有一天你會死,別人不會替你死。沒有人能逃避我,因為我是你們生命中無法逃避的宿命。事實上,我懷疑你是否仍然說這些事情離你很遙遠。
哲學家:你什么意思?
* Leo Tolstoy, The Death of Ivan Ilych, A. Maude (trans.). Quoted in P. Heinegg (ed.) (2003), Mortalism: Readings on the Meaning of Life,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p. 125.
死 神:那么,你現(xiàn)在的生活舒適、健康嗎?哲學家:除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抱怨以外,我覺得舒適、健康。死 神:那你滿意嗎?哲學家:當然了,為什么不滿意呢?死 神:你最近意識到某些傷口中流出一些奇怪的血嗎?哲學家:似乎是這樣。我想起來了,我最近太關注于我的哲學問題,而忽略
了這一點。那是什么?你要把我?guī)У侥睦锶ィ?/p>
死 神:明天你去看醫(yī)生吧,然后就會明白了。我所說的并不是正常的受傷。明天晚上的同一時間,我還會來找你,來看看你聽完醫(yī)生的診斷之后,是不是還像現(xiàn)在這樣聰明冷靜。做好準備直視我的眼睛,也就是我頭顱上的空洞。做好準備進入一個充滿否定、復雜、氣憤、荒唐感和無力感的深淵?,F(xiàn)在你將明白我真正的意思了吧。我們還會再見面的……(消失了)
哲學家:喂,回來。你不能用這種方式離開我,告訴我那是什么!回來!
就像上面的談話所指出的那樣,死亡——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必然結果,涉及了震驚、氣憤、荒唐感和無力感等諸多使理性陷入困境的因素。根據(jù)世界著名的死亡學者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Elizabeth Kübler-Ross )的觀點,當一個人即將面臨死亡時,例如,一個病人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癥時,他將經(jīng)歷五個心理過程:
1. 否認和隔離
即將要死的人會對自己說:“不,不是我,那一定不是真的。”在他得知要與世界隔離之后,他的自我防御機制將緩沖最初的震驚。
2. 憤怒第二階段,即將要死的人會問:
“為什么是我?”他總認為是另外的人將要死,而不是他自己。他將憤怒拋向他周圍的任何一個人,讓他的家人、朋友和醫(yī)護人員處于痛苦之中。
3. 談判0
在這個相對短暫的時間里,病人開始與死亡談判,首先顯示憤怒,然后表示可以接受一些“好的行為”——如信仰宗教——為了活得時間更長一點,死的時候痛苦更少一點,或者為了最后的愿望實現(xiàn)。但是這個談判是為了拖延死亡時間,盡可能長時間地否認它的存在。
4. 消沉
當病人不能再否認死亡,也就是死期將至,必須要住院而不能回家的時候,他開始感到一陣迷茫和消沉。對于一些病人來說,給他們鼓勵是沒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充分地表達難過和悲傷。
5. 接受
最后的階段就是,這個病人接受了他的命運,幾乎失去所有的感覺;這一階段常常伴隨著長時間的睡眠。他想一個人待著,不想有太多的探望者,更愿意靜靜地坐在那里而不是談話。這就是病人對自己的死亡要準備的幾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