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是行為的內核,行為是動機的軀殼。人性善惡是先秦諸子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而現代西方經濟學拋棄這一爭論,直接將“經濟人行為的動機是自私自利的”作為一切經濟學分析的根本前提。然而,當認真觀察社會各種人的行為,進而考量他們的內在動機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發(fā)現,這個世界很多人行為背后的動機并不自私自利,他們也還能活得很好。想想周圍的同事,并不是每個人都靠各種潛規(guī)則、“興奮劑”才取得成功。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中性論者甚至利他主義者往往能在這個社會上取得更大成功。
論及動機,弗蘭克首先肯定了教育對人類行為的重要影響。他指出,西方經濟學中狹義的自利模型慫恿我們對其他人做最惡意的揣測,反過來又帶出了我們自己最大的惡意。然而,他認為,在商業(yè)界,由于誠實的候選者搶先就抄了捷徑,得以晉升到需要信任、薪資優(yōu)厚的好崗位上,所以誠實往往反倒成為企業(yè)家的制勝之道。因此,樣子誠實具有極大的優(yōu)勢。而獲得這一優(yōu)勢的最佳途徑,就是真正保持誠實。
我國歷史上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曾經有過長期爭論,德治重在揚善,法治則功于抑惡。整個秦漢以來的中國史,都是外儒內法或表以德治實重法家。正如弗蘭克所強調的,光是強調自愿遵守,同樣有著不利的一面,因為它忽視了社會強制措施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為了公眾的利益限制狹隘的自利行為。沒有這些措施,那些自愿遵守的人就必然要扛起不公平的負擔。
當我們關注海峽對岸因為政治獻金而帶來的種種腐敗和鬧劇時,同樣在美國一直存在的選舉捐款則相對運轉較為平穩(wěn)。弗蘭克通過奧巴馬選舉成功的案例指出,當一個社會有足夠多的不那么“自私自利”的選民存在的時候,即使最赤裸裸的選舉捐款帶來的利益沖突都能得到有效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