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分之一,或更多

金融巨騙麥道夫 作者:(美)彼得·桑德


早期的證券都經(jīng)過嚴格篩選,數(shù)量少之又少,證券交易者通過成為市商或者制造行情賺錢。交易商在市場上貼出報價——出價或要價,使自己得到市場的注意。如上所述,麥道夫主要通過粉紅單張貼報價,但也可能通過電話或者其他通訊工具來傳播報價。

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交易者通過獲取出價和要價之間的差額來賺錢?,F(xiàn)在情況仍是如此,成千上萬名納斯達克和其他電子市場的交易商們,以及紐約證交所的拍賣人“專家”,都利用差額獲取利潤,將生意繼續(xù)下去。

現(xiàn)在,典型的報價和過去一樣,都包含著出價和要價以及報價數(shù)量——代表以此價出售,或是期望在此價購買的股票數(shù)量。出價和要價之間的差額通常只有1美分,比如,在星巴克(代號SBUX)的報價中,出價是9.88美元,要價是9.89美元。所以,交易商在每股交易中都能賺到1美分利潤。1美分不算多,但考慮到SBUX的日成交額為1400萬股,這筆利潤就很可觀了。

再回到過去。過去和現(xiàn)在主要有兩點不同,其一,交易的單位不是分,而是“1/8”(eighths),即1/8美元(12.5美分)。在20世紀90年代末之前的許多年中,大多數(shù)股票的最小變動價位,也就是最小差額是1/8。20世紀90年代,“1/16”(叫做“teenies”)一度流行。從1999年起,差額開始施行小數(shù)化定價,2001年,證交會規(guī)定將1美分作為最小變動價位。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顧客(投資人)賺得更多。最初交易者們(市場主體)不太高興,因為這樣嚴重地削減了他們的交易利潤。然而,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股市,他們喜歡頻繁進行交易(肯定是因為不用支付較高的差額),于是,每個人都在賺錢,而正如證交會所預料的那樣,“零售”市場的參與者,即定期的、每日交易的投資者,更是盆滿缽溢。正邪之爭鹿死誰手?

將最小差額定為1美分真的是為了幫助小的投資者嗎?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一些觀點激進的觀察家認為1美分差額只不過是摩根大通等市場巨頭捏造出來的東西,其目的是削減市場中小交易者(日間交易者)的利潤,希望借此把他們和他們帶來的競爭趕出市場。特別是考慮到華爾街的大企業(yè)們施加在證交會上的影響力時,這種理論還是很能站得住腳的。這與麥道夫有何關系?在1960年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里,最小差額都是12.5美分。在市場交易者眾多、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個最小差額只用于交易頻繁、成交量高的股票。但對于那些成交量低、交易不活躍的小股票呢?差額很容易就能漲到25美分、50美分、1美元甚至更高。盡管麥道夫設想中那個電子交易和民主化的市場后來讓最小差額和利潤都縮了水,但他那時還是利用較高的差額大賺了一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