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選擇了依靠服務業(yè)而不是制造業(yè)或自然資源達到經濟的健康增長,因而避開了原有的發(fā)展趨勢。這一決策使印度經濟總值達到了8000億美元,位列亞洲第三,世界第十。而且,印度經濟喜人的增長率使得服務部門員工的工資上升,尤其是技能型工人。這增加了家庭收入,并且刺激了國內需求。為了便于了解這個國家的發(fā)展有多么迅速,我們來看一個例子。1991年,印度共有500萬條電話線,而這是現(xiàn)在每個月增加的數(shù)量。
投資者熱切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印度的經濟是否會一如既往地保持這種增長速度?在總量上最終會超過中國嗎?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不過后者或許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印度前景可觀是有很多原因的。第一,1991年以來,這個國家經歷了眾多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它拒絕了社會主義,在進口和非傳統(tǒng)行業(yè)方面開放得更多,允許盧比更自由地浮動,減少了貿易壁壘。
第二,印度的領導人也意識到不能永遠依靠服務業(yè)來達到保持經濟繁榮的目的。他們當然不愿意這個國家成為由呼叫中心、消費者求助熱線和計算機程序員組成的美國公司的后臺支持。因此,新進的國內和國外資本已經被引向建立一個技術熟練的制造業(yè),使用尖端科技和準時制存貨管理。迄今為止,其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印度制造業(yè)的年增長率幾乎與服務業(yè)同步。
鑒于這個國家所取得的驚人經濟成就,國際投資者必然將之與中國進行對比。雖然中國的經濟規(guī)模是印度的三倍,但他們經常會問:哪個國家將會真正略勝一籌?
當然,兩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繁榮的潛力都是巨大的。但是,在關乎經濟命運走向方面,它們之間還是存在一些重要的差異:
純粹主義者或許會對此唏噓不已,但事實是,英語是國際經濟的官方語言。在這一
方面,印度有巨大的優(yōu)勢。在印度的大學,英語是溝通工具。印度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講英語的國家。對工人和管理來說,與世界范圍的消費者和投資者有效溝通的能力對于吸引外資、尋求印度制造的產品的新市場是至關重要的。
印度擁有歷史悠久的民主制度和一個透明的法律體系。相比而言,中國雖然在經濟
的非中心化發(fā)展方面進步很大,但仍然實行一黨制。它的法律體系還遠達不到透明的程度。由于中國的長期穩(wěn)定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因此投資者或許會對更加開放的印度充滿信心。
如果沒有能夠為消費者和企業(yè)提供資金的健康的銀行體系,經濟就不會繁榮。印度
的銀行體系雖然在資產規(guī)模方面要比中國小很多,但是更健康,更加資本化。例如,印度的借貸按照風險定價,因此利率會比中國的高。中國人為此保持低利率,部分是因為政策制定者不想讓人民幣升值。但是,這也使得中國的銀行對國內的借貸者提供人為的低利率貸款,包括運營失敗的國企,這對這種借貸未來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記住,中國在最近的十年已多次幫助國內銀行走出困境。而印度的監(jiān)管者似乎在開始的時候就保持銀行財務的健全,避免出現(xiàn)此類情況。他們對借貸者提出了較高的資本要求,確保這些機構有足夠的儲備,避免壞賬。
與印度不同的是,中國未來將面臨嚴重的人口短缺。中國的家庭多數(shù)都執(zhí)行了計劃
生育政策。結果是,出生率自1980年以來開始下降,家庭規(guī)模也變小了。印度就不存在這樣的政策;結果,它的人口總體更年輕化并且更有活力。專家斷言,在未來15年內,印度的人口會超過中國。如果這種趨勢成為現(xiàn)實,對這兩個國家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當中國努力解決老齡化的勞動力問題,國家儲蓄因此而下降時,印度將擁有更年輕、更有活力、更有生機的勞動力。這將有助于印度的經濟在21世紀中期超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