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交流:走出體罰和性格培養(yǎng)的誤區(qū)
生氣鬧情緒
新生兒鬧情緒
當新生兒餓了而高聲哭喊的時候,是不是表明他生氣了呢?我們沒法問他,只能猜測。
我認為這種因饑餓而漲紅臉哭喊,或者因腸痙攣而哭鬧與生氣是相似的。但是這種哭鬧不是哪個人引起的,也就跟后來兒童期的生氣不同。孩子們能分清人和人的不同是從半歲左右開始的。
1~2歲:出現(xiàn)小脾氣
對于大部分孩子,1~2歲就開始有小脾氣了。這時候,孩子漸漸成熟起來,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如果這種欲望被爸爸媽媽或者其他照顧的人干涉,他就會生氣。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時期,孩子不會以打或者咬父母的方式來發(fā)泄他對父母的憤怒和不滿,但是這個時期,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搶去,他就會上口咬,上手打搶奪他玩具的孩子。
很明顯,孩子還是不會襲擊照顧自己的人。好似他們都聽過且認真考慮過那句古語:“別咬喂自己的那雙手”。跟父母鬧脾氣的時候,他們知道在跟誰慪氣,但是表現(xiàn)出來就是拿其他東西或者自己出氣,而不會打或者咬父母。
我認為,即使家長絕不會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做出讓步,也要注意把孩子的火氣控制在最小程度。
孩子自己的性格對此也會有影響,有的1歲多的孩子雖然在其他方面性格很好,但是一旦遇到困難就會大發(fā)脾氣,而有些孩子在遇到挫折時表現(xiàn)得頑固而不屈服。
控制孩子小脾氣的原則
在這個孩子控制力很差、想法很單純的時期,很難控制孩子的這種小脾氣。
首要原則是,對于孩子的挑釁,家長絕對不能順著他。如果你由著他,他以這種發(fā)脾氣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以后,會越來越肆無忌憚地耍小脾氣。另一方面,不要隨便激惹孩子,如果孩子發(fā)起脾氣來,要盡快讓這種情緒過去。
控制孩子小脾氣的誤區(qū)
我經(jīng)?;叵肫鹞以缙诘囊粋€小患者的媽媽詹金斯太太,她聲淚俱下地跟我說,他那個1歲3個月大的孩子成了“魔鬼”,無論她讓他做什么,他都向相反的方面做。
如果媽媽堅持,孩子就開始大發(fā)脾氣。我就到他家去做家訪,當我們談話的時候,羅尼蹣跚著走出來了。他媽媽嚴肅地說:“不許碰收音機”(那時還沒有電視機,羅尼喜歡扭收音機的按鈕)。
當他走進屋子時并沒想去碰收音機。他站在那直直地看了媽媽足足1分鐘,媽媽還是那樣警告他。然后,慢慢地,他向收音機那邊移動。
詹金斯太太就是在羅尼剛一表現(xiàn)出獨立性苗頭的時候就害怕她會控制不住孩子,由于她太在意、太緊張,反而引起了她害怕出現(xiàn)的和孩子之間的“戰(zhàn)爭”。她挑起了本不該、不需要擴大的問題。羅尼感到自己被征服、被挑戰(zhàn),就會問自己:我是一只怕事的老鼠,還是個有自尊的男人?他有想要權(quán)利和選擇權(quán)的沖動,這是個好現(xiàn)象,他必須學會這些才能長大。
他的媽媽雖然是大人,雖然更聰明,但還是需要更靈活、更小心,不要給孩子設很多限制,而引起母子間的沖突,特別是那些根本沒必要的事情。如果真的怕收音機出問題,就把它放得高一點或者鎖在壁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