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及僵尸電影在西方歷史悠久,類型成熟、影響廣泛,不僅啟發(fā)香港拍攝此類影片,更對其有著“偷師”的借鑒意義。即便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寶禾公司制作的極具中國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接連創(chuàng)造票房傳奇,令得跟風搶拍之作橫行,成功引領“僵尸大時代”潮流之際,亦不能完全擺脫西洋“吸血鬼及僵尸片”的文化影響。--因此,要概括整個香港僵尸片的盛衰歷史,我們或可從“西風東漸、土洋結(jié)合”這八字中窺出些關乎“跨文化”的究竟來。
一、靈幻功夫片開先河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驚悚鬼怪電影的發(fā)展緩慢,影片數(shù)量質(zhì)量皆遠及不上喜劇、歌舞、武俠、功夫等類型片。至于僵尸片,更屬于被遺忘的題材,偶爾幾部如《僵尸復仇》也只是模仿西方僵尸片的簡陋之作,并未引起反響。倒是1974年,邵氏電影公司與英國公司合作拍攝了一部集合西方吸血僵尸和“湘西趕尸”傳說的《七金尸》在當時頗受關注,影片由英國人執(zhí)導,劉家良任動作設計,姜大衛(wèi)、劉家榮等人聯(lián)合主演,可算得第一部土洋結(jié)合的僵尸片。不過,可惜的是,邵氏公司對該片的宣傳攻勢雖強,但由于影片風格怪異,內(nèi)容雜糅,觀眾不能接受,票房最終慘敗。并由此導致之后十年,香港鮮有人再敢碰僵尸電影!
到得80年代初期,以許鞍華、余允抗、于仁泰等新浪潮導演拍攝的《瘋劫》、《撞到正》、《兇榜》、《山狗》、《靈氣逼人》等驚悚鬼怪電影,運用先進的拍攝技巧、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理念,營造出空前的恐怖氣氛,令本埠觀眾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應熱烈;與此同時,洪金寶融合功夫喜劇與鬼怪元素的《鬼打鬼》系列則開創(chuàng)了“靈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極受歡迎;至此,香港的驚悚鬼怪電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勢至今不衰。
低成本制作的“靈幻功夫片”大獲成功,使得洪金寶和他的寶禾公司嘗到了甜頭。繼《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之后,洪金寶又開始嘗試將僵尸題材融入“靈幻功夫片”中,不過當時洪金寶等人對本土民俗傳說的僵尸顯然沒有信心,而是想西風東漸,打算借70年代風行歐美的“吸血僵尸”吸引香港觀眾的眼球,因此,專門聘請了英國拍僵尸片的高手設計僵尸造型及嚇人橋段--但后來洪金寶、劉觀偉、林正英等人經(jīng)過一番仔細研究,發(fā)覺西洋吸血僵尸的意念始終無法與他們的靈幻功夫融到一處,便放棄了這一做法。
恰在這時,于仁泰與許冠文拍出了一部《追鬼七雄》,影片向中國傳統(tǒng)民俗取經(jīng),借“湘西趕尸”為噱頭,以鄭則仕、許冠英的趕尸道士大戰(zhàn)僵尸的情節(jié)制造笑料和緊張氣氛,雖不算特別成功,卻啟發(fā)了洪金寶、劉觀偉等人。于是,寶禾公司創(chuàng)作組轉(zhuǎn)而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民俗趣味,力求影片風格與“鬼打鬼”系列的“功夫·喜劇·靈幻”一脈相承,終于在1985年制作完成了香港僵尸片中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經(jīng)典之作《僵尸先生》(劉觀偉執(zhí)導)。
二、《僵尸先生》成濫觴
“香港的僵尸電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尸還魂”--香港影評人吳昊先生此話確實一針見血。單拿《僵尸先生》來說,當年功夫片中最常見的民初背景、師徒關系、斗趣情節(jié)都被編劇直接套用到影片中,有關“僵尸”和“茅山術(shù)”的具體細節(jié)則極具民間色彩,用糯米、墨線、桃木劍、黃紙符降制僵尸的民俗傳奇手法都被《僵尸先生》統(tǒng)統(tǒng)吸收,并被“九叔”林正英用極其專業(yè)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