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動力之一,就是勞動效率的不斷提高,而管理則是提高效率的最根本的方法。管理和效率密不可分。管理理論先后經(jīng)過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現(xiàn)代管理理論和當代管理理論等階段。在每一個階段,管理大師們?yōu)閼獙Ξ敃r的管理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是仔細思考一下,各種理論都是以提高效率為終極目標的。
例如,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通過管理方式的改進來提高效率。他于1898年在伯利恒鋼鐵公司進行了“搬運生鐵塊試驗”:
這個工廠的原材料是由一組記日工搬運的,工人每天掙1.15美元,這在當時是標準工資,每天搬運的鐵塊重量有12~13噸,對工人的獎勵和懲罰的方法就是找工人談話或者開除,有時也可以選拔一些較好的工人到車間里做等級工,并且可得到略高的工資。后來,泰勒觀察研究了75名工人。他通過變化各種工作因素,來觀察它們對生產(chǎn)效率的影響。例如,有時工人彎腰搬運,有時他們又直腰搬運;后來他又觀察了工人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和其他的變量。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試驗,他得出結論:只要把勞動時間和休息時間很好地搭配起來,并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可以使工人每天的工作量提高到47噸,同時工人并不會感到太疲勞。于是他挑選了一個叫施密特的人來檢驗自己所得出的結論。他要求這個人按照新的要求工作,每天給他1.85美元的報酬。結果,施密特開始工作后,第一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噸,拿到了1.85美元的工資。于是其他工人也漸漸按照這種方法來搬運了。
泰勒通過分析整個搬運過程,改進操作方法,最終使每個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3倍。
其實,從效率的角度來看,管理就是一個投入收益的過程。管理者依據(jù)計劃決策,將人、財、物等資源條件投入生產(chǎn)或服務運轉之中,經(jīng)過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的相互作用和創(chuàng)造,產(chǎn)生出一定的收益。
如果用公式來表達效率的概念,那么,效率=收益/投入。從該公式不難看出,提高效率所考慮的內(nèi)容只有兩個,即收益與投入。對組織而言,由于總的投入水準一定,收益愈多就是效率愈高;反之亦然。而組織中收益的增加,是以某些投入(如勞動、原料、管理費用等)為前提的,相對投入越少,說明生產(chǎn)成本越低,因而利潤額就越大。如果沒有這部分投入的相對減少,那么增產(chǎn)就只是生產(chǎn)規(guī)模的擴大,一點效率意義也沒有了。效率的提高,實際上就是相對投入的降低。因此,相對投入的減少成為組織最為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