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誅殺老臣:咸豐皇帝在肅順等人的贊輔之下,將前朝重臣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穆彰阿革職;同時迫使道光朝的另一重臣武英殿大學士耆英被賜自盡而死。而正是這耆英的死,把肅順與奕的矛盾,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4、耆英之死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1858年夏,英法聯(lián)軍占領天津,京師震驚。咸豐皇帝急忙再次命令耆英協(xié)同先期到達的桂良、花沙納與英法議和代表談判。
但英法議和代表不但不對耆英抱有任何好感或信任,反而對其表示出特別的不滿與鄙視。原因是他們攻占兩廣總督衙門后,繳獲了一些清廷官方檔案,其中即有耆英向清帝報告其如何欺蒙、敷衍、控馭"外夷"的奏折。在議和過程中,英國人拒絕與耆英會面,并拿出耆英的奏折交給桂良、花沙納等閱看。當時耆英被搞得狼狽不堪,窘困異常,無法繼續(xù)參與對外議和談判,便離開天津返回北京。
耆英在未獲皇帝允準之前,擅自離開天津返回北京。咸豐皇帝聞訊后大怒,以耆英于大局未定之時,"不候旨擅自回京……實屬自速其死",命僧格林沁將耆英鎖拿進京,由恭親王奕、惇親王奕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共同審訊耆英。
恭親王奕等人奏請咸豐帝,將耆英定為絞監(jiān)候。但時任理藩院尚書的肅順則從振刷政治的角度出發(fā),上奏咸豐帝:耆英的供詞多為巧飾之詞,并無不可在奏章內奏陳的機密之事,顯然是"居心巧詐",對于這樣的畏葸無能者,應即行正法,以儆官邪而申國法。最終,咸豐皇帝下令耆英自盡。
發(fā)生于1858年的"戶部鈔票舞弊案"和"耆英擅離職守案"大大激化了以肅順為首的朝臣集團與以恭親王奕為首的帝胤集團的矛盾。我們當然知道這三大勢力最終較量的結果是以朝臣集團的失敗、以帝胤集團和帝后集團的聯(lián)合勝利而告結束。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說,沈蘭玉把剛剛入道的小太監(jiān)李連英送到了鄭親王端華的家,就等于是他沈蘭玉親自把自己的同鄉(xiāng)李連英推向了虎口!
從1854年起就一直在肅順的胞兄鄭親王端華家里面當小太監(jiān)的李連英,他知道上述這兩個集團的矛盾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么?您想啊,如果這兩個集團的矛盾真的突然之間爆發(fā)的話,別說家里的大人了,就連這小小的太監(jiān),想虎口脫險,也是難啊--最好的結局,也就是賣到邊疆永世為奴而已!
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李連英是否知道他目前所處的危險境地呢?李連英如何去做,才能夠做到虎口脫險呢?那個時候的李連英,在干什么呢?5純屬意外的虎口脫險
要說到這個時期的李連英,這話可就長了。他呀,早就離開了鄭親王端華的府邸了。這就怪了事了,這個時期的李連英為什么在鄭親王端華的府邸干得好好的,突然之間就離開了鄭親王端華的府邸了呢?是不是他已經感覺到了那有著濃濃殺氣的地方已經完全不適合他的生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