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的老齡時代的到來

小時代心理學 作者:(韓)河智賢


在過去,各國的人口總數(shù)中,老人一般都占據(jù)著少數(shù),因此他們比現(xiàn)今的老人們享有著更多來自于后代的尊敬,享受著長幼有序的長者優(yōu)待。但是隨著壽命的延長,人口的老齡化情況已經(jīng)變得十分嚴重?,F(xiàn)在,一些老人們不但沒能享有過去曾有的尊敬,反倒被社會和年輕人所疏遠。觀察他們的生存方式我們就可以知道,如今的社會老齡化現(xiàn)象,將成為十年后的老年人群的反面教材。

老年人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思維的變通性明顯下降,他們抱殘守缺,因循守舊,容易封閉于陳舊的意識框架中。

不知從何時開始,那些自認頭腦敏捷、判斷事情果斷迅速的人,開始討厭時代的變遷。他們的剛愎自用表現(xiàn)在對他人所提意見的排斥,他們也不會讓自己去適應(yīng)變化的社會,而是要固守當下的狀態(tài)。當然,他們經(jīng)常會因為自己的固執(zhí)而吃虧倒霉,這些可以當成是老化開始的證據(jù),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生物變化的結(jié)果。

上了年紀的人,大腦的功能開始下降,尤其是前額葉掌管的細胞活性度極度萎縮。大腦海馬掌管的長期記憶可以維持,對某一新方面的接受能力卻很弱。除非現(xiàn)在的社會與十年前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那么老年人的思維和邏輯才不會出現(xiàn)紊亂。

但是,城市的生活不會讓人如此安逸地變老。城市的地標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連年輕人都經(jīng)常被搞糊涂。原來的餐廳在幾個月內(nèi)就變成了一家便利店,老舊的大廈和居民樓被一片嶄新的公寓小區(qū)所取代。人們把這一現(xiàn)象稱為開發(fā),是對現(xiàn)代化社會變化節(jié)奏的一種追隨。但是讓所有的人都統(tǒng)一步調(diào),追趕變化的速度,無疑是一種苛求。

雖然意識清晰,但是不明確今天是星期幾、現(xiàn)在是幾點、現(xiàn)在來到了哪里、通行的人是誰等,缺乏這些定向力的人,遠比我們所想象的要多得多。這種事情尤其會經(jīng)常發(fā)生在老人身上。像現(xiàn)在這樣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讓老人們維持正常的定向力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比如說我,想在度過大學時光的大學路和他人碰面時,卻不知道該把會面地點定在哪里,我已經(jīng)不止一次兩次為這種事苦惱了。

為了解決這種混亂,他們就要尋找相應(yīng)的解決對策。

第一,找一個環(huán)境不會發(fā)生變化的地方,與自己相熟識的人聚集到那里創(chuàng)立自己的聯(lián)合會。雖然這是較消極的對策,但再也不會有混淆的事情發(fā)生了。塔一公園、道峰山、水落山、冠岳山附近的會面地點和舞廳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第二,不管社會如何改變,堅持恪守事先訂制的原則,不承認除此之外的方法。因為,一旦承認例外的情況,那么過多的選擇更會導(dǎo)致意識的混淆,但若是以定向力為中心,整個框架崩塌的危險就會降低。比如老幼病殘孕的專席被當成是只屬于老人們的坐席,只要其他人占了那個位置,老人們就會忍不住站出來指責批評。在他們的腦海里的“老幼病殘孕”這五個字中,“老”字幾乎比其他的字要大上兩三倍。

受過幾次傷害后,具有這種傾向的人們,其被害意識就會增強。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年輕時的犧牲蒙受了冤屈,與自己對上一輩人的恭敬相比,現(xiàn)在得到的待遇簡直慘不忍睹。這種想法平時會潛伏在心底,但一旦讓他們抓到了把柄,他們的怒火將被瞬間點燃。

隔絕的逐步深化,讓老年人對社會的怨恨越積越深,但面對井井有條的社會秩序,他們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們只能不停地抱怨,身體就變得疲憊不堪,心情陷入到沮喪與憂郁中,對茍延殘喘的余生充滿了絕望。喝一杯燒酒,然后搖搖晃晃地鉆進城市的某個胡同里,或者到地鐵站的通道閑晃。

“老人”似乎成了一個帶有嘲諷意味的稱呼。愈發(fā)頑固的老人們堅持著對社會變化的熟視無睹,他們總是感嘆著曾經(jīng)的美好。自發(fā)性的隔絕漸漸讓老人與社會失去了交流的紐帶。

  

理直氣壯地說出自己也得過他自己的人生的新的老年時代到來了。比起獻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他們寧可用錢解決,自信心是產(chǎn)生這種決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前,為了子女們的健康成長,父母們可以犧牲自己的全部,這種行為也幾乎成為當代社會的一種共識。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隨著那些在計算“損益比例”時發(fā)現(xiàn)“不平衡”的道理的人逐漸增多,這個“賠本的生意”開始被一些人所認清。

即便作出了全部的努力和犧牲,子女們卻總是覺得理所應(yīng)當。稍有不慎把遺產(chǎn)早點傳給了子女,自己就很有可能會淪落到養(yǎng)老院,或者像皮球一樣被子女們踢來踢去。我周圍就有這種可憐的老人。當初他們?yōu)榱斯O子孫女們上學,為了子女們的事業(yè),早早地便將自己積攢的財產(chǎn)分給了子女,不曾想到了晚年卻會遭到如此的不幸。老人們開始思考“人生是什么?”的問題,最終他們決定拒絕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獻給孩子們。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即出于一種“我更重要”“我也要過我的人生”的心理。

他們是20世紀70年代經(jīng)濟成長時期的主角,是貢獻自身的所有、努力拼搏的一代人。因此,他們通過對自身積累的一些資本,開始學著享受生活。他們對文化懷有熱情,甚至絕不亞于年輕人,只不過一直都沒有享受的時間而已。他們中的很多人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第一代人,因此他們的思考方式與過去的時代存在差距也是合情合理的。

他們選擇的方式是“為了子女而犧牲,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給人類的行為動機賦予了位階秩序的概念。最單純的第一階段是性欲、食欲等生理欲求的實現(xiàn);第二階段是為了確保物理、心理安全感的動機的形成;第三階段是得到他人的關(guān)愛,企圖歸屬于某一集體的社會化欲求;第四階段是得到他人的認可,獲得受人景仰的地位,不管他人怎么說,不管所屬于哪里,“我”這個人始終是貫徹“真自我”的思路,“我”要為“我”的自我實現(xiàn)(self-actualization)的欲求而努力的欲求。

如果說以自身的全部為代價撫養(yǎng)教育子女,是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的話,在如今,這個傳統(tǒng)將逐漸失去影響。孩子想要上一所好的大學,需要的不再是孩子的聰慧頭腦,而是要家長們具備充分的財力和顯赫的地位;長輩灌輸給孩子們的不再是生活的智慧,而是勢力的錢權(quán)觀念。

爸爸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媽媽要能分辨各學院的教學質(zhì)量,祖父母要能提供充足的財力保障。祖父母的權(quán)威如果沒有財力的后盾,就會失去其意義,這就是現(xiàn)實的冷酷。

韓國的老人們逐漸走向了兩極化:第一類對變化表示全力的抵抗,被集體疏遠,身處于不安之中;第二類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條件,把自己對幸福的追求放在首要位置。這兩個集體構(gòu)成了當今的老人社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