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

你可以,愛 作者:一行禪師


佛陀還傳授了許多明確的練習方法,幫助弟子修行與實踐四無量心:若是你的心充滿著慈,便將慈送往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然后往上送、往下送。接納一切,不帶仇恨、排斥、憤怒或敵意。慈之心何其大,它不可衡量地成長著,終將能擁抱全世界。也依此法修行悲心、喜心、舍心。

帶著慈心,比丘滲入了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上、下、周遭、一切地方,接納一切。他帶著慈心滲透全世界,他的慈心寬廣無涯、孕育成熟,不受拘束、不帶仇恨或惡意。對悲心、喜心、舍心,也是如此修。

如果愛的能量夠強,就可以把這股能量散送給十方的眾生。我們可以把愛觀想成音波、光波,或純潔的白云,緩緩地散開籠罩全世界。但慈觀不僅僅是觀想而已。真正的云會帶來雨水,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與人相處時,必須觀察我們的愛心是否存在。坐著修行慈觀只是個開始。

但,這是個很重要的開始。我們安靜地坐著,諦觀自己。有了修行,愛會自然而然地增加,涵蘊一切,擁抱一切。在學著以愛來看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清除心中的憤怒與仇恨。只要這些負面的心態(tài)還在,我們的愛就不算完美。也許我們會以為我們有辦法理解、接納他人,但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地去愛。龍樹說過:“修行慈無量心時,你一定要諦觀,以便面對你心中的憤怒與仇恨?!?

在龍樹《大智度論》法文譯本的前介中,譯者拉默 (Etienne Lamotte)寫道:“四無量心不過是柏拉圖式的理想。”理想而已,不是能夠修行的。雖然,拉默教授是個了不起的譯作家,他對佛家修行卻所知不多。在希望眾生幸福、和平的發(fā)愿那刻,愛的能量也在我們的心中油然而生,愛將滲透我們所有的感受、認知、心行和心識;事實上,它們變成愛。這不僅是“理想”而已。龍樹直截了當?shù)卣f道:當我們希望十方眾生幸福時,慈這個心念便油然而生。

它開始跟隨我們的感受、認知、心行和心識,從我們的語言和行動中表現(xiàn)出來 ,也影響到其他的不相應(yīng)法(既不屬于心理也不屬于身體的世間有為法)。一切各法彼此和合 ,皆可稱之為慈 ,因為慈是它們的根源。這些心法和心念是造成我們未來行動的條件,但一切皆由思(意志)這個心念而得名 ,因為在造成身業(yè)和口業(yè)的能量中,思是最強的。對于悲,對于喜,對于舍亦如是。 1

正念是讓我們諦觀色受想行識的能量,進而看清楚真正的需要,不致沉沒于苦海中。最終,我們的心念、心意將充盈著愛,由那刻起,我們的行動也都會流露出愛。言語和行動是心意之業(yè),因此,心意中若是彌漫著愛,一言一行也充盈著愛。我們將只說愛語、正語,只做能帶來幸福、減輕痛苦的事。

然而,在《大智度論》中的另外一段,龍樹卻說,四無量心僅是心愿,只存在我們的心中。這種說法跟拉默教授的柏拉圖式理想一樣。原來,是龍樹給拉默這種想法的!但,如果我們能記得龍樹一心要提升在萌芽中的大乘佛教,就更能了解個中原委。他寫道:“小乘佛教徒修行四無量心,但他們所修行的四無量心僅在心愿形式。同時修四無量心與十波羅蜜多 2即是能轉(zhuǎn)變世界的菩薩四無量心。”為了要提倡大乘佛教,龍樹錯怪小乘佛教中的四無量心僅為內(nèi)在形式,而無外在表現(xiàn)。這跟他之前講的“當愛在心中生起,言行就會流露出來”有所矛盾。把慈、悲、喜、舍當成僅是存在心中的心愿是不正確的。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要在心中生起四無量心,也要在言行中把四無量心帶到世界。我們修行慈觀時,并不只是要觀想愛在空間中散播,更是要接觸匿居心底的愛之源,然后,在日常生活中,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中,表達和分享我們的愛。我們要不倦修行,直到能在他人身上看到我們的愛的確成果,直到能把平安及幸福帶給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對我們極不友善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