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無援兵,內乏糧食,求和不許,而楚兵圍困一日緊于一日,形勢真是萬分危急。
好在陳平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利用反間計使項羽對亞父范增起了疑心。范增建議迅速強攻打下滎陽,項羽不予采納,一心要困死劉邦。范增知道項羽不信任自己,一氣之下要求告老還鄉(xiāng),項羽同意了。結果,范增在路途發(fā)病而亡。
范增雖然除掉了,但滎陽的圍困并沒有解除。城中糧食一天天減少,眼看就要斷糧了。劉邦萬般無奈,日思夜想突圍的辦法,陳平也絞盡腦汁。軍中上下恐慌,軍心日益渙散。
一天,陳平看到將軍紀信,眼前一亮,一條計謀突然閃現(xiàn)出來。
原來,陳平發(fā)現(xiàn)紀信長得與劉邦十分相像,尤其是身材,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
這天晚上,陳平首先派出兩千多名女子從城東門出去,楚兵一看,連忙四面團圍住進行攻擊。然后,紀信坐著漢王的車駕也駛出東門,一副漢王的打扮。身邊的兵士大喊,“城中已無糧食,漢王請求投降!”楚兵一見,連聲歡呼“萬歲”慶賀勝利。四周的圍兵都爭先恐后地涌向城東觀看漢王投降。趁著這當兒,劉邦只帶了隨從幾十人從城西門悄悄出去,一路快馬加鞭,倉皇而逃。
項羽聽說劉邦投降,心中大喜。見到紀信,一看不是,便大聲喝問:“漢王在哪里?”紀信說:“已出城去了!”項羽大怒,命手下將紀信活活燒死。
由此可見,“金蟬脫殼”實際上是一種分身計、逃遁計,是一種面臨僵局、或者對局中占弱勢時候的反敗為勝之法。在危急存亡之際,生死攸關之時,巧妙運用“金蟬脫殼”之計,往往能夠化險為夷,絕處逢生。
在明朝也有一位王守仁,即后世學者所稱的“陽明”先生。他當兵部主事的時候,上奏武宗,直言宦官劉瑾之罪,武宗大怒,將他打了五十大板,還貶往貴州做龍場驛丞。龍場驛離京師有萬里路遠,是荒涼不堪、人少山多的地方。王守仁奉詔,不敢不往,便匆匆起程。行到浙江錢塘江附近,忽然他的仆人來向他報告,說劉瑾已派人追來,要在半路劫殺他,叫他小心防衛(wèi)。
王守仁卻說:“不必過慮,我料劉瑾不會這樣做?!彼炖镫m這么說,心里早有了打算。
翌日,那仆人早起,忽發(fā)現(xiàn)王守仁失蹤了,在枕邊撿到一張紙,寫了首絕命詩,中有兩句:“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知主人一定投江而死,連忙追到江邊,只見江水上浮著冠履,命人撈起一看,果是王守仁的東西,不禁放聲大哭,因此遠近的人都說王守仁已死。負刺殺任務的特務,聽見這個消息,又檢驗過王守仁遺留下的東西,也回去復命。
原來這是王守仁的“金蟬脫殼”計,他故布疑陣,掩人耳目,使人相信他已投江而死,自己卻換上道袍,跑到福建的武夷山匿居起來。過了一些時候,才悄悄地趕到貴州龍場驛去。
金蟬脫殼是破局者為了躲避不利因素時很好的一種謀略。破局之時,個人施行金蟬脫殼之計,其“殼”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像司馬紹那樣用稀有之物以保全自己;可以像劉邦那樣用他人做替身以保全自己;也可以像明代王守仁的那樣,把衣物拋在江中,鞋襪脫在岸邊作自殺狀。一句話,只要能讓自己逃脫的殼,都是好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