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譯文】
社會不過分推崇優(yōu)秀的人才,就不會有緊張競爭的氣氛;
社會對稀奇珍貴的東西不特別重視,就不會有偷盜的事情發(fā)生;
社會不提供誘人產(chǎn)生各種欲望的無妄幻想,就不會有物欲橫流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
【道家思維】
有人認為道家思維就是一種 虛無 的思維觀,也有人認為道家思維是從事物的 反面 看問題。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對,因為當我們對 虛無 一無所知的時候,誰又能夠斷定 虛無 不會比 實有 具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而當我們只看到事物的正面時,又怎么有資格說那些從 反面 看問題的人不是在 全面 看問題呢?
表面看,道家思維是在追求一種虛無的完美,是逆反社會傳統(tǒng)常規(guī)的,但究其實質(zh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虛無的完美追求和對社會傳統(tǒng)常規(guī)的逆反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深刻思考反省基礎(chǔ)之上的,是經(jīng)歷了一個螺旋上升的思維循環(huán)過程之后的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也許不符合我們的習(xí)慣,也許看似迂腐,無法在現(xiàn)實中大行其道,然而我們卻不能漠視它所包含的智慧,正因為它是智慧的,所以才不是平常人所能理解的;正因為它不能為平常人所理解,所以才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
螞蟻無法理解飛鳥的天空,不等于說它們就此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里。
平常人不理解哲人的智慧,不等于說這種智慧就是虛無縹緲、沒有價值的。
【思維案例】
兩種命運
在古希臘,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年青人決心以演講為終身職業(yè),這個選擇遭到了他的父親強烈反對。
他的父親對他說: 孩子,你可得當心!你選擇演講作為終身職業(yè)是不會有好結(jié)果的。說真話吧,富人與顯貴們會恨死你。說假話吧,貧民們不會擁護你。可是既然要演講,你就得說真話或說假話。因此,你不是遭到富人、顯貴的憎恨,就是遭到貧民們的反對,總之做演講家是有百弊而無一利啊!
兒子聽了,莞爾一笑,不緊不慢地說: 父親,您老不用擔心。如果我說真話,那么貧民們就會贊頌我;如果我說假話,富人、顯貴們就會擁戴我。雖然,我不是說真話,就是說假話,但不是貧民們贊頌我,就是富豪、顯貴們擁戴我,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原文】
是以圣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因此有智慧的人治理社會的方法是:
使人民的心靈純凈,身美體健康,
使其精神變得文明,使其體魄變得強健。
使人民經(jīng)常處于無欲無求的滿足狀態(tài),
使那些有狡智的人不敢輕舉妄動。
只要是用無為的原則來管理,社會就會達到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tài)。
【道家思維】
歸元 是道家思維的另一重要思維工具,從某種程度上看它類似于哲學(xué)的還原思維,但與純思辨性質(zhì)的還原思維不同的是,道家思維的 歸元 不僅是認知事物的一種思維方法,也是處理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老子多次提出采取回歸本原的方式處理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矛盾,比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等等。這些看似逆反社會進步潮流的措施手段都是源于 歸元 思維的啟發(fā),在這里, 歸元 不只是認知社會的方法,而且也是解決問題的手段。
【思維案例】
本原的思考
達摩禪師有一次帶領(lǐng)眾弟子外出修行來到渤海之濱,眾弟子們第一次見到大海都覺得十分驚訝和興奮,面對煙波、浩渺巨浪排空的大海,眾人感慨萬千,議論紛紛。這時達摩禪師突然發(fā)問: 你們在海面上看到了什么? 弟子們頓時都默不做聲,過了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