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時候,丑就出來了;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時候,惡就產(chǎn)生了。
所以,存在 有 ,才反襯出 無 ,有了 無 ,才產(chǎn)生 有 。 有 和 無 互相對立而產(chǎn)生,
存在 難 ,才反襯出 易 。感到 易 ,才知道 難 。 難 和 易 互相矛盾而促成。
長 和 短 ,互相比較才能體現(xiàn);
高 和 下 ,互相對照才有分別;
音 和 聲 ,由于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
前 和 后 ,彼此排列才有順序。
【道家思維】
老子認為美與丑、善與惡,都是相對的概念。它們就像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低、音與聲、前與后等自然現(xiàn)象一樣,是相輔相成,相互比較的產(chǎn)物。在模糊的思維世界里它們是不分彼此你我的,誰是美,誰是丑,誰是善,誰是惡,都是主觀的看法。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它們同源異形,相差幾微,不過是一枚銀幣的兩個面。
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就會明白 無 與 有 其實也不過是一枚銀幣的兩個面,以 有為 的手段達到的目的,用 無為 的手段同樣也可以實現(xiàn)。
【思維案例】
迫其自斃
宋仁宗時,北宋與西夏作戰(zhàn),大將劉平陣亡。朝中輿論嘩然,認為這是因為朝廷委派宦官做監(jiān)軍,主帥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揮才能所致,因此,仁宗下令誅殺監(jiān)軍宦官黃德和。
有人請求皇帝把各軍元帥的監(jiān)軍都撤掉。仁宗征求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回答說: 不必撤掉,只需選擇為人忠厚謹慎的宦官去擔任監(jiān)軍就可以了。
仁宗委派呂夷簡去選擇。呂夷簡又回答說: 我作為宰相不應當與宦官交往,怎么知道他們是否賢良呢 希望皇上命令宦官總管去推舉,如果他們所推舉的監(jiān)軍不勝任其職務的話,與監(jiān)軍同樣治罪。 仁宗覺得有道理,便采納了呂夷簡的意見。
第二天,宦官總管們就在仁宗面前叩頭,請求撤掉做監(jiān)軍的宦官。朝中大臣們都稱贊呂夷簡有謀略。殺一個監(jiān)軍,其他監(jiān)軍依然存在。全部撤掉了他們,以后軍中再有過失時,他們就會為不該撤掉他們找到口實,所以讓他們自己請求撤掉最好。
【原文】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辭。
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因此,有智慧的人用 無為 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實行無言的教導,
無為 的法則就像天地讓萬物按照自然發(fā)展而生長一樣。
順應變化而不橫加干涉,
有所建樹而不據(jù)為己有,
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己能。
為世間立下了顯著功勛卻不自居其功。
正因為不居功自傲,所以功績反而不會失去。
【道家思維】
無為 是道家思維中一種基本的思維工具,而且道家認為使用 無為 的手段去處理一切事務所取得的效果要遠遠超過 有為 的手段。當然, 無為 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一種遵循自然規(guī)律、輔助而不占有、服務而不居功、順應而不橫加干涉的做事、處世態(tài)度。以這種淡然自然的態(tài)度去處理事務,不會過猶不及,不會急于求成,更不會偏執(zhí)一端,適得其反。
【思維案例】
分粥的故事
對權力制約的制度問題一直是人類頭疼的難題。請看下邊的這個小故事。
有7個人組成了一個小團體共同生活,其中每個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沒有什么兇險禍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們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過制定制度來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 要分食一鍋粥,但并沒有稱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試驗了不同的方法,發(fā)揮了聰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