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七大智能板塊之一,個人內在智能決定著人生的幸福和生命的質量。然而縱觀中國,學校教育盡管覆蓋了各個專業(yè)領域,卻獨獨欠缺了生命教育。而這一嚴重缺失也正在助長著學子們內心的冷漠,加速人際關系的單薄和心靈的閉塞。
1沒有差生,只有差異
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但“能力”究竟包含哪些內容?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嘉納提出,人共有7種智能——語文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個人內在智能、多元智能。這一論點在美國社會引起強烈的反響,成為推動美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嘉納的這一理論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啟示:
啟示之一,不戴帽子。既然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是有差異性的,我們就不應該僅僅根據(jù)一兩個方面的情況,比如考分,比如課堂表現(xiàn),比如是否聽話等,給學生套上“好生”與“差生”的帽子,也不應該動輒就用排名次等簡單化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橫向比較,因為這只會扼殺學生的進取心,或者讓部分學生產生盲目的自滿心理。
啟示之二,允許落后。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不是產品,既不能機械化生產,也不能簡單克隆。社會需要的是各種各樣、各有所長的人才,因此學校不能以同一標準要求和衡量學生。我們應當承認差異,容許差異,鼓勵冒尖,也允許平庸甚至容忍落后。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注重因材施教,不僅是教學的要求,也應當成為教師工作的一條基本準則。
啟示之三,認識自己,充分發(fā)揮主動能動性。多元化智能、多樣化的個體差異與統(tǒng)一的學校教育模式是一對矛盾體。老師應當幫助每一個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清楚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地進步。所以無論在教學工作還是在班主任工作中,碰到問題,都應當首先啟發(fā)學生自己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尤其是主觀原因,讓學生在不斷的總結反省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自我更新,自我加壓,挖掘出最大的成長潛能。
啟示之四,發(fā)揮優(yōu)勢,走向成功。適合自己,是成功者成功的重要原因。班主任應當鼓勵學生認識、重視并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培養(yǎng)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空間。這是一項富于挑戰(zhàn)性的工作。所謂伯樂相馬,慧眼識才,對于老師來講,除了直接指出學生可能具有的優(yōu)勢傾向之外,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利用第一課堂,努力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各顯神通,各展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成功的體驗,找到前進的方向。(摘自鐘祥論壇)
近年來,國內教育界也曾提出過口號:“沒有差生,只有差異”。但事實呢?
2010年5月在河南洛陽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十五歲的花季少女雷夢佳,因為和女同學打架,班主任老師就組織全體同學投票,選擇是留給女孩一次改正的機會,還是讓家長把她帶走進行家庭教育一周。結果,二十六個同學選擇讓她離開,只有十二個同學選擇再給她一次機會。之后,這個十五歲的女孩再也沒有回到學校。三天后,人們在附近的水渠邊發(fā)現(xiàn)了她的尸體。
據(jù)媒體追蹤采訪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非常孤獨的女孩,更為可怕的是,雷夢佳死后,大部分她身邊的人竟都說不懷念她,讓人感到這個花季少女生前死后都如影隨形的那份可怕的孤獨,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勘本┙逃茖W研究院研究員張熙在談到這一事件時指出:
學生的自主管理最終的目標是達到育人,有的學者也很形象地把自主管理說了六個給予,給予學生地位,給予學生角色,給予學生能力,給予學生個性,給予學生權利和給予學生活動。以六個給予作為自主管理的特質。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在集體的活動中達到個人發(fā)展,并不是說通過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來撇去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或者犧牲掉了某些人獲得了更大部分人的發(fā)展,這個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而應該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初中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急速期,也有人把它叫做重塑期。在這個階段,心理學界一般把它劃分為兩大部分,初中生一是要有自我認識,二是要有人際關系的認識。這個時候要尊重,要接納,要以位易位,也就是說以對方的角色來想自己。
班主任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場景,通過角色的變換來討論雷夢佳的優(yōu)點、缺點,甚至可以用小組的方式對雷夢佳正式的提出來某一些建議,這樣的方式可能對雷夢佳而言,她得到一種接納,在團體中會有好的發(fā)展。
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白巖松在其節(jié)目中也談到:
尤其觸動我的,或者說是我們所有人都該想想的事情是死后的孤獨。因為人走后居然都沒有一點懷念,也沒有一點點惋惜,也沒有一點點說我是不是做錯了一些什么,哪怕一點點回憶過去的溫暖,沒有。只會看到一些這件事情跟我沒有關系,這種死后的孤兒可能是我們教育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或者說正在制造一些問題。它有的時候呈現(xiàn)出來的可怕,我覺得不亞于一個孩子的離去。
民主不意味著就是投票,而投票不意味著就是民主,有的不合理的投票甚至是反民主的。
民主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少數(shù)人的權利也要得到保護。在雷夢佳這個事件當中,一個就是一個,當群體不滿意的時候,她是可以被拋離的,所以這是非??膳碌?。過去常有的一種說法,叫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再比如說權利,或者說是要選什么人的時候可能會是這樣。但是它慢慢變成我們血液里一種多數(shù)人的暴政,只要多數(shù)人是同意的都可以剝奪少數(shù)人的某種權利。權利如果一個人他該有的也是不該被剝奪的。
再說一句,這似乎是我們環(huán)境中隱隱約約能夠感覺到的一種東西,如果不加以制止,如果不加以提醒,如果不加以改進,我們都有可能是雷夢佳。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會覺得,如果群體達成了一致的話,個體是不重要的。這太可怕了!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教育也能夠演變成每一個人都是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是全部。只有尊重每一個人,才會有一種整體的成長。
雷夢佳的悲劇,不就始于老師定位的偏差嗎?讓學生們以所謂的“民主”裁斷“差生”的去留。本來,一個初一的學生,擁有無限種可能,但是對于老師來說,只擁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愛。用愛去激活她無限種可能中好的那些東西。如果老師眼中只有差異,沒有差生,那么雷夢佳的悲劇或許能夠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