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昭 平凡與不平凡(6)

1978大記憶-北京的思考與改變 作者:蘇峰


蘇:您被人叫做“拼命三郎”,估計這時候更拼了。

李:那時候想奪回損失的人很多,“拼命三郎”也就很多。我們的領導,北京市副市長、?-委主任張彭就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給我們壓任務壓得挺重的。

1978年,為了將化纖廠納入國家計劃之內,我?guī)е擞H自跑部門,找領導、找國家計委,得到了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的肯定和認可。后又找萬里和紡織部的領導,還找北京市管商業(yè)和工業(yè)的王磊、葉林兩位同志,找葉林的次數最多。北京市的市長會議還專門討論北京的化纖發(fā)展,會議一致同意上馬化纖廠,并發(fā)了通知。我們還得到了北京市計委、建委、規(guī)劃局等單位的積極支持,沒有這些領導和單位的支持,北京的化纖也很難辦起來。結果不僅建立了四個化纖企業(yè),還成立了一個研究所,形成了年產5萬噸化纖的生產能力,初步結束了無米之炊的局面。

蘇:他們這么支持您,是不是看在胡耀邦同志的面子呀?

李:很多人都以為我打著耀邦的牌子,報批項目時審查就容易多了。其實不是的。我沒有找過上面的人批過條子,主要是找管理部門的具體辦事人員,同他們商量,請他們幫忙,他們就告訴我一些方法、規(guī)矩和注意事項,這樣審批起來反而快得多。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化纖項目是有利于國計民生的,能解決?-料困難問題,又能多產布料,解決人們“穿衣難”的問題,還能擴大就業(yè),增加上繳利潤,領導們當然贊同呀。

我們很重視引進先進技術發(fā)展化纖。1979年左右,當時德國產的滌綸長絲高速紡絲機很先進,速度是我國機器的5倍,效率高出五六倍,我們很想引進這樣的先進設備。當時我們紡織行業(yè)賺了一些錢,但是沒有外匯。我只好去外貿部門,請他們幫忙換外匯。我們引進的這臺設備就撥給了北京滌綸試驗廠,這是我們從國外引進的第一臺先進設備。一試就很成功,速度是當時國內的6倍,速度快,而且質量高,工藝流程短,成本低,在全國的影響很大。以前是我們南下南京、上海,北上沈陽取?-,這下子,各地來北京參觀的人很多,后來各地很多廠子都買了這種設備。

1980年我去日本東麗化纖公司考察他們的滌綸長絲廠,拿了些樣品回國,收獲不小。沒想到15年后,北京化纖機械廠和日本東麗公司合作開發(fā)了高速紡絲機,占領了國內市場份額的70%以上。這都是后話了。

從1970年到1986年,北京市化纖工業(yè)做了很多工作,歸結為一點,就是實現(xiàn)了“三個五”:生產了50萬噸化學纖維,生產了50個億的產值,實現(xiàn)了5個億的利潤。

蘇:據說,到了1984、1985年,紡織局上繳北京市財政的利潤和出口創(chuàng)匯是最大的一塊,一度超過了首鋼。除了化纖,您還重點抓了什么工作?

李:我在紡織業(yè)這么多年,和很多領導一樣,非常重視品種和質量。我們怎么做呢?主要是先進行調查研究,看看市場上需要什么品種和花色,外貿出口市場需要什么產品,然后定出產品品種和質量的目標和標準。怎么達到這個目標和標準呢?就必須要抓管理、重人才、開發(fā)新產品新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滿足人民的需求。

蘇:是呀!咱們北京紡織還是有很多品牌的。像剛才您說的冰山牌襯衫,還有?-亭牌精梳紗、雪蓮牌羊絨衫、雙鹿牌毛線、雙羊牌毛毯等,以及各式服裝幾十個品牌。服裝品牌連我都知道幾個,像雷蒙、紅都、順美、玫而美、滕氏、白領,?-牛針織內衣,都是很不錯的,聽說很多領導都穿。

北京服裝?-會:紡織生涯的另一片天地

蘇:您退居二線后沒多久,北京市主要領導人段君毅、焦若愚又請您出山了。您當時是什么想法?

李:為了適應形勢發(fā)展和市場需要,促進各地橫向聯(lián)合與?-作,北京決定成立服裝?-會。在醞釀人選中,市領導找到了我。我熱愛紡織服裝行業(yè),他們找我,我也就答應了。北京服裝?-會其實不僅是北京的,當時全國也就這么一個?-會,也是第一家。要與中央各部委、周邊各省區(qū)建立良好?-作關系和交流,我們都是考慮了的。

蘇:1984年7月4日,北京服裝?-會在人民大會堂正式成立,當時在全國影響很大。據我所知,現(xiàn)在這個?-會運轉得也不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