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王(TheQueen)(2)

國際政治夢工場 作者:沈旭暉


女王最難承受的是她身旁的王室成員偏偏好出風頭,習慣出言不遜,唯有她一人是孤家寡人。就是不算黛安娜,王妹瑪嘉烈(PrincessMargaret)公主年輕時以反叛著稱,電影《女王》也有暗示她當年的叛逆;王夫菲臘親王(PrincePhilp)經(jīng)常發(fā)表種族主義言論,最愛問非洲領導人是否還用長矛、大洋洲是否還有食人族一類IQ題;王儲查爾斯經(jīng)常有日記流出市面,最近問世的是對香港回歸儀式的辛辣諷刺。當她發(fā)現(xiàn)國民居然不欣賞她一生的堅持,那份痛苦,是恐怖的。電影說她認真想過退位應是空穴來風,但她任內過得比前任君主都委屈、不人道,也是事實。為了讓職業(yè)冷酷的女王人性化而不過火,《女王》引用了世代政治心理學,來說明她心路歷程的轉變。這值得香港政客和評論員參考。

愛德華八世Vs戴妃:世代政治心理學搬上銀幕

根據(jù)政治心理學者羅伯特·杰維斯(RobertJervis)的名作《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PerceptionandMisperceptioninInternationalPolitics),一個人的日后決定最受四類舊事影響:親身參與的大事;青春期到成人階段經(jīng)歷的群眾事件;對其國家構成深遠影響的歷史現(xiàn)場;有足夠知識去提供另類分析的個案。電影說英女王一生的烙印,都是源自愛德華八世退位的風波。

時為1936年,伊麗莎白二世只有10歲,目睹群眾就叔父是否退位掀起激烈爭端,最終意外將他父親喬治六世送上王座,間接導致毫無準備的父親操勞過度,英年早逝。這件事完全符合杰維斯的定義,影響了女王一生,自此她深恐群眾的盲目會影響王室,大概認為叔父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決定十分自私,過分“有我”,何況并不比新任王儲夫人卡米拉美多少的“美人”辛普森夫人,不但曾離婚(違反圣公會教義)、來自美國(丟臉),更公開同情納粹,令愛德華成為希特勒綏靖政策的重點對象,喪失了代表超然國格的資格。女王對戴妃作風的不滿,源自與愛德華八世的比較:在她眼中,兩人都是不負責任的典型,生活越是多姿多彩、性格越是鮮明、見報率越高,她越是看不過去。現(xiàn)在戴妃危機完滿解決,英女王年過80,奪回超過八成滿意度,認受性再度拋離政客,也解決了她自己大半生的世代政治心理情結。正如電影介紹,布萊爾已故母親剛好和女王同齡,他的介入容易令女王相信愛德華八世那一代的事情,和布萊爾這一代的看法實在不可能一樣。

從戴妃喪禮到王太后喪禮

戴妃死后五年,王太后以101歲高齡逝世。這位王太后大概是被電影改編得最扭曲的人物:事實上,她雖是維多利亞時代出身的古物,階級觀念極重,反對王室納稅改革,不時為賽馬透支國庫,但她的其他非政治思想?yún)s比查爾斯開明,比如老早鼓吹婦女解放和同性戀合法化,又會和曾孫威廉王子討論電視主角AliGee(即“偽哈薩克”電影《波叔出城》的同一系列),和電影中的封閉形象頗為不同。她的高齡正如今日女王,本身已是傳奇,年齡無妨沖走智慧,因為太老的老人家受政治隔離保護,人們就當她是代表國家的活古董、大笨鐘。這名帶不走一片云彩的老嫗,被黛安娜譏諷為“麻風國度里最被抗拒的人”(thechiefleperinthelepercolony),卻同時是戴妃以外最受歡迎的王室成員。21世紀的人民如何響應古物之死,是漠不關心還是依然給王室面子,造成戴妃喪禮后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另一次挑戰(zhàn)。當時筆者正在英國讀書,對輿論如何表態(tài),印象猶新。

表態(tài)前哨戰(zhàn)由保守派揭開序幕,他們以百多個電話投訴BBC主持沒有打黑領帶是有欠尊重,以為足以反映“人心向背”。激進派卻糾集了千多個投訴,對象又是BBC,認為喪禮報道“影響常規(guī)節(jié)目”?!短枅蟆分鞯某龈瘛⒖客跏页舐剴赍X的小報一反常態(tài),聯(lián)同以《泰晤士報》為首的保守派大報,一起浮夸地哀悼“祖母之死”,反對搶拍太后遺容;二流股市分析員亦歌頌太后為“二十世紀第一偉人”;只有《衛(wèi)報》一類左報矮化之為“不察民間疾苦、窮奢極侈的封建大地主”。有多少群眾出席喪禮,就成了公民投票-大概女王在母親死后那幾天,和戴妃死后那幾天一樣,都是惶恐不安的。假如出現(xiàn)戴妃級數(shù)的200萬人,自然是王室大勝;假如只有死訊傳出當日的小貓三四十只上街,反映王室無人理會,沖擊可能比戴妃之死更嚴重;假如出現(xiàn)半世紀前為丘吉爾送葬的25萬人,則可謂“基本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