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里便要說到學習語言的問題。談到學習,沒有比學習語言更重要的了。多學一種語言,不僅是多打開一扇窗子,多一種獲取知識的橋梁,而且是多一個世界,多一個頭腦,多一重生命。
至少在我們國家,有一種或多種拒絕學習語言的理論或說詞。年輕的時候,我的一位極好學的朋友曾經對我講述了他不學習外語的“理由”,他說學外語太費時間,而他太忙碌;他說時代的發(fā)展趨勢是翻譯愈來愈發(fā)達和及時,因此他不如坐待翻譯的幫助,而把寶貴的時間用到別處去。
然而,他應該明白通過翻譯交流和學習與直接從原文交流和學習,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思想、感情、人類的一切知性悟性感性活動直至神經反射都與語言密不可分,思想的最最精微的部分,感情的最最深邃的部分,學理的最最精彩的部分與頓悟的最最奧秘的部分都與原文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我們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不要說中文譯西文或西文譯中文了,讓我們試著把老子的《道德經》譯成白話文吧,讓我們試著把唐詩宋詞譯成當代粵語吧,它能夠傳達出多少原文的神韻與精微?
再有大量事例已經證明,翻譯是帶著理解和解釋的翻譯,而愈是要害問題上,翻譯愈是受自己即翻譯者本人的歷史、地域、處境與知識結構乃至個性的局限,愈是重要的命題和精彩的作品愈是要不斷地翻譯,不斷地修正翻譯,不斷地在理解上從而在翻譯上出新。一個確實希望有所作為有所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學人,哪有只滿足于讓翻譯牽著鼻子走的道理?
有一種故意夸大其詞的聽起來很嚇人也很荒謬的說法,但也并非完全是無稽之談,說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切問題其實都是來自翻譯,例如我們把democracy譯作民主,把dictatorship譯成專政,這都不甚對。人們望本國之文而生發(fā)外來詞之意,這就產生了無數(shù)麻煩。再如眾所周知的列寧的名著《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近二十余年來則譯為《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并從而在解釋上有寬與嚴乃至極“左”與非極“左”的區(qū)別。這些對于不懂原文的人來說,只能任翻譯、任懂該種語言的人牽著鼻子走。一個希望學習追求真理的人,一個希望有所貢獻有所創(chuàng)造的人,能夠允許自己始終處在這樣被動的局面嗎?
還有一種最最奇怪最最愚昧的說法,似乎不學外語是愛國的表現(xiàn)。他們說:“我是中國人,學外語做什么?”瞧,積極學外語的人有不想再做中國人之嫌呢。“文革”當中倒是有這樣的以無知為榮的事兒,誰如果是“老粗”,沒上過幾年學,那反而是政治上可靠的標志。真是可恥呀!難道祖國希望于她的兒女們是封閉和無知的嗎?這樣的胡說八道我連評論他們的興趣都沒有了。
有人說自己的中文太好了,或者太熱愛母語中文了,所以不想學或學也學不好外語,這也是荒謬的。外語與母語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只有比較過母語與外語的人才能真正認識自身的母語的全部特點,才能從比較中得到啟示得到聯(lián)想,從而大大擴張與深化對于母語并且對于外語的理解與感受。
母語好比是家鄉(xiāng)、家園,外語好比是世界。走向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建設更美好的家園。走向世界與熱愛家鄉(xiāng)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補的。
類似的理論我也不止聽一個懂某一門外語而口語不好的人講過:“我們是中國人嘛,我們講英語就是帶中國味兒的嘛,非學得那么像外國人干什么?”甚至還有人堂而皇之地寫文章,說是將來中國國際地位高了,大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講洋涇浜式英語,全世界就會風行洋涇浜式英語。天啊,幸虧中國現(xiàn)在還不是頭號大國,已經開始計劃用洋涇浜式英語一統(tǒng)天下了,是不是還要用大清國的朝儀或者“文革”中的早請示晚匯報一統(tǒng)天下呢?學語言就要盡量學好,口語和文字都要學。你的語言學得愈好就愈有利于交流,有利于真正地弘揚中華悠久的文明傳統(tǒng),有利于消除外部世界對中國的偏見與誤解,也有利于消除國人對于外部世界的偏見與誤解,有利于博采眾長為壯大與發(fā)展自身而用,至少也有利于樹立改革開放的優(yōu)美形象。當然,如果您限于先天后天條件實在學不好外語,那也沒有什么了不起,湊湊合合也照樣革命照樣建設社會主義照樣做官照樣評職稱拿學位——不行委托外語好的哥們兒替你寫幾頁英語論文稿前言或簡介就是了,但是請不要制造愚蠢的不學與學不好外語有理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