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鶯歌鎮(zhèn)大名,傳說是臺灣的景德鎮(zhèn)。而鶯歌真正的傳說應該是小鎮(zhèn)北面山坡上那顆如鸚的巨石,被稱為“鸚哥石”、“鷹哥石”、“鶯哥”、“鶯歌”。從“鸚哥石”到“鶯歌“的演變過程并不長,清朝《淡水廳志》記載:“鶯哥石在三角涌,與鳶山對峙。相傳吐霧成瘴,偽鄭進軍迷路,斷其頸?!闭f的是“鸚哥石”吐霧食人,鄭成功的部隊經過這里,士兵被食,于是爆打巨石,使瘴氣消散,從而得以進軍。這是鶯歌家喻戶曉的傳說。不過據(jù)學者考證,歷史上鄭成功并沒有親自率軍到過這里,然而鶯歌的地名卻由此而來。
周六、周日的鶯歌,人流如織,島內居民喜歡舉家出游,游的是這樣有歷史積淀和藝術氛圍的地方,老人們懷舊,孩子們學陶藝接受藝術熏陶,年輕人品味情調,中年人則是親子活動。每個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興奮點。
我們第一站是陶藝博物館,博物館非常大,據(jù)說是全島首座專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是為保存、記錄、發(fā)揚臺灣陶瓷文化,典藏展示陶藝品而建。館舍設計頗具現(xiàn)代感,包括地上三層、地下二層,一樓介紹陶瓷發(fā)展史及古今制陶法 ,二樓以鶯歌陶瓷為主體,三樓則作為主題特展之用。全館充分體現(xiàn)環(huán)保理念,運用空間設計自然采光。首先吸引我們的是孩子們的制陶體驗,家長們很有耐心地陪伴在孩子們身邊,稚拙的陶藝作品在此誕生。
三樓的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用美輪美奐來形容似乎還缺少了一點現(xiàn)代意識,那些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讓我們的心靈備受沖擊和震撼,陶瓷藝術發(fā)展到這樣的高度是我們從前料想不到的。當時的北縣縣長周錫偉說,鶯歌的陶瓷已經從生活領域進入藝術領域了,更多的是藝術家獨具個性的心靈獨白。這位有著藝術氣質的前臺北縣縣長曾經將自己的畫作拍賣用于慈善事業(yè)。
鶯歌小鎮(zhèn)是臺灣陶藝家的樂土。
鶯歌制陶,可以上溯到嘉慶年間,有吳姓三人吳岸、吳糖、吳曾來此,發(fā)現(xiàn)鄰近的尖山地區(qū)盛產黏土,于是在此設窯制陶。漸漸地,陶瓷取代農業(yè)成為這里的主要產業(yè)。大約兩百多年前,當時鶯歌就成為了臺灣島上最大的陶瓷藝術品輸出地。如今,鶯歌特有的紅土,燒出的陶瓷器又為臺灣在國際市場上打出了一片天。素有“鶯歌故宮”美譽的臺華窯,就是這些傳世之作的誕生窯。所以來鶯歌小鎮(zhèn)不可以不看臺華窯。在臺華窯,我們見到了許多藝術珍品,讓我們贊嘆不已。
中午,我們在小鎮(zhèn)最著名的富貴陶園就餐,這讓我們體驗了陶藝與生活相生相融的關系。流連于各種陶藝廊陶藝店,我們恍然覺悟,高雅脫俗的陶瓷藝術品從未使鶯歌小鎮(zhèn)成為曲高和寡的藝術殿堂,相反的,使這里成為了人們接近生活藝術的最佳驛站。近年來生活陶在島內的風行,讓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們趨之若鶩。
回酒店的路上,我們吃到了板橋油庫口的米線和萬大路124號的蟹殼黃燒餅,雖然天一直在下雨,心情卻晴空萬里。藝術生活有美食相佐,真是天上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