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 廣州夷館區(qū)與外商私人生活(1)

洋行之王 作者:劉詩平


02 廣州夷館區(qū)與外商私人生活

此時的廣州,是西方商人與大清帝國開展貿(mào)易的唯一城市。1757年,乾隆皇帝將廣州、寧波、廈門等4個與外商進行貿(mào)易的口岸城市縮減為廣州一地,廣州成為中外經(jīng)貿(mào)交往的中心,對外貿(mào)易額穩(wěn)步增長。此時,葡萄牙和西班牙壟斷東亞的時代早已成為往事,荷蘭、英國、法國、瑞典、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商船相繼出現(xiàn)在廣州黃埔港。外商被允許在廣州設(shè)館貿(mào)易,不過只被允許于貿(mào)易季節(jié)居留在珠江北岸城郊的十三行夷館區(qū)及其周圍。

渣甸一行上岸后,穿過幾條街道,遠遠地便可看見商館前的操場上,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國的旗幟迎風(fēng)飄揚――這里便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管理委員會所在地的夷館區(qū)。早在86年前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英國東印度公司即已在此開設(shè)商館,作為對華活動的基地。不過,初期的商館由商船船貨管理員臨時管理,直到1770年后,才由東印度公司派來的雇員管理。

夷館,又稱商館,為外商居停之所,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貿(mào)易辦事處。不過,對遠涉重洋前來做生意的外商而言,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禮部掛不上號,不能用官方形式接待,只能投居當(dāng)?shù)匮笮猩倘说男袟;蜃庾⌒袟?。久而久之,在廣州城西的珠江邊形成了一排租與外商居停貿(mào)易的樓房,外商稱之為“商館”,國人呼其為“夷館”。幾國商人可合租一館,同一國籍的外商也可租用一個以上的商館,如英國便有兩個館。

對于夷館區(qū),1793年馬戛爾尼(Lord George Macartney)使團副特使斯當(dāng)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在其所著《英使謁見乾隆紀(jì)實》一書中這樣描述他的見聞:“作為一個海港和邊境重鎮(zhèn)的廣州,顯然有很多華洋雜處的特色。歐洲各國在城外江邊建立了一排他們的洋行。華麗的西式建筑上面懸掛著各國國旗,同對面中國建筑相映,增添了許多特殊風(fēng)趣。貨船到港的時候,這一帶外國人熙熙攘攘,各穿著不同服裝,操著不同語言,表面上使人看不出這塊地方究竟是屬于哪個國家的。”按照擔(dān)任過英國東印度公司中文翻譯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1832年的記載,夷館當(dāng)時從東到西依次是:小溪行(或稱怡和行)、荷蘭行(或稱集義行)、英國行(或稱寶和行)、周周行(或稱豐泰行)、老英行(或稱隆順行)、瑞典行(或稱瑞行)、帝國行(或稱鷹行)、寶順行、美洲行(或稱廣元行)、明官行(或稱中和行)、法蘭西行、西班牙行、丹麥行(或稱得興行)。不過,不同時期的十三行商館略有變化。亨特《舊中國雜記》一書中記載的館名依次為:小溪館、荷蘭館、新英國館、周周館、舊英國館、瑞典館、帝國館、寶順館、美國館、章官行、法國館、西班牙館、丹麥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