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東:2005年3月6日,對你已經經歷過的人生來說,有什么特別的意義?講講做豆瓣的初衷吧。
楊勃:是的,那一天豆瓣上線。最早對豆瓣的設想純粹是一個技術的想法,我沒有想到豆瓣會變成一個文化符號。當時想做一個推薦引擎,很簡單,就是說我自己看過很多書或電影,我希望跟我的朋友分享,但在原來的互聯網上,我沒有辦法很好地和他們分享。我想網絡可以實現這一點,這樣我不僅僅是可以分享自己的,也可以通過書、電影和音樂這些聯系,去發(fā)現一些有意思的人,反過頭來還會發(fā)現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這是當初一個簡單的想法。這個過程里面最早的設想是,如果我能做一個推薦引擎,那么只要你告訴我你喜歡什么東西,我就能推測出來你喜歡什么你不知道的東西。這一點很重要,雖然只是這樣一個比較簡單的想法,另外它所涉及的書、音樂和電影也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所以一步一步才變成今天的豆瓣。2005年3月6日,那天就是覺得寫得差不多了,就自己傳到服務器上,在一個常去的技術論壇上發(fā)了個貼,說這是我自己寫的大家來看看,然后就去睡覺了。
張向東:如果讓你簡單介紹一下豆瓣,你會怎么說呢?
楊勃:豆瓣是一個文化社區(qū),也是一個發(fā)現好東西的地方,同時還是一個發(fā)現生活的地方。它用一種個性化的方式,幫助你發(fā)現一些你還不知道的東西?,F在我們可以發(fā)現的東西,集中在書、電影和音樂上,以及像同城活動以及其他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小組,這些東西都是可供發(fā)現的。
張向東:開始時候的狀態(tài)是什么樣?聽說你在咖啡館里寫出了豆瓣的網站程序。
楊勃:對。基本上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寫程序,再加上思考每天要花上十幾個小時。在家里待一段時間受不了時就去星巴克坐一段時間,其實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張向東:豆瓣這個名字的靈感是不是來自公司最早所在的胡同名?有樂隊用街道名和門牌號來命名,豆瓣怎么也用了這么一個隨性的名字?
楊勃:是的。名字沒有那么復雜,但不要太直白,豆瓣想做的就是推薦,假設你叫“圖書推薦”、“書評網”諸如此類的,那我們以后做電影音樂就很難。名字不能把自己限制死了。網站在發(fā)展的時候,很難預料到你的方向有什么變化,起一個有意思的名字讓大家容易記住就好,未必一定要跟你的東西相關。
張向東:經常有人建議我們公司也應改名,我們叫3G門戶,他們說要是4G時代怎么辦。
楊勃:先把4G、5G注冊下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