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六甲海峽概況(1)

千年海盜 作者:李子遲


馬六甲海峽位置

馬六甲海峽是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連接安達曼海(印度洋)和南海(太平洋)的水道。其西岸是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新加坡、西馬來西亞和泰國南部,面積為65000平方公里。海峽長度為900公里,呈東南—西北走向,狀似漏斗:其南口寬只有65公里,向北漸寬,到印尼的沙璜和泰國的克拉地峽之間的北口已寬達249公里。馬六甲海峽因在馬來西亞海岸上的貿(mào)易港口——古城馬六甲而得名,該城在16和17世紀(jì)時是重要的港埠。

馬六甲海峽曾經(jīng)長期成為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的殖民地。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由沿岸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共管。1971年11月16日,三國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宣布共管馬六甲和新加坡海峽的事務(wù)。

馬六甲海峽處于赤道無風(fēng)帶,全年高溫多雨(暴風(fēng)雨一般歷時短暫),風(fēng)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zhì)平坦,多為泥沙質(zhì),水流平緩。但東南峽口有許多小島,一些小島邊緣有巖礁和沙脊,妨礙航行,不時發(fā)生巨輪擱淺事件,載重20萬噸以上油輪只得繞道印尼的龍目海峽,要多航行2000多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峽東側(cè),寬度27~36公里,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輪。海峽西岸地勢低平,多大片沼澤、泥質(zhì)島嶼和紅樹林海灘,大船不易靠岸。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是印度和中國之間最短的海上航道,也是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亞洲、大洋洲、非洲、歐洲四大洲之間的海上交通樞紐,直接扼住東亞國家的能源咽喉,附近又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幾個大國(中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等),地理位置與經(jīng)濟、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可與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媲美,海運繁忙。其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吞吐量為全球第四。港內(nèi)碼頭岸線長達三四公里,可同時容納30余艘巨輪停泊。擁有4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級油輪。

約在公元4世紀(jì)時,阿拉伯人就開辟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jīng)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jì),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的海上貿(mào)易船只,都要經(jīng)過馬六甲海峽。

大約600年前,明朝鄭和波瀾壯闊的7次下西洋(歷時28年,涉及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qū)),竟有5次到達馬六甲,每次即率領(lǐng)官兵駐扎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扎在馬六甲海域期間,沒有占領(lǐng)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并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diào)和,消滅了大海盜陳祖義的侵?jǐn)_,還在當(dāng)?shù)亟⒘嗽S多軍事設(shè)施,制訂了一整套警衛(wèi)制度,為馬六甲王朝奠定了關(guān)鍵性的基礎(chǔ)。此后,馬六甲臣民在百多年來均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日子,并成為當(dāng)時東西貿(mào)易活動的主要商港,馬六甲王朝亦很快成為東南亞經(jīng)濟繁榮的國家。所以,當(dāng)?shù)厝嗣裰两袢詫︵嵑晚敹Y膜拜,鄭和在馬六甲的事跡家喻戶曉。

16世紀(jì)初,葡萄牙航海家開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只急劇增多。

近年來,過往馬六甲海峽的船只,包括集裝箱貨船、油槽船、游艇等,每年達8萬~10萬艘(每天有200~300艘),占世界海上貿(mào)易的1/4到1/3份額(大多數(shù)為油輪,占世界近一半),與其南部的龍目海峽、巽他海峽和望加錫海峽成為僅次于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的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歷來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里運往國內(nèi)的,故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海上生命線”。隨著中國的經(jīng)濟崛起,經(jīng)過馬六甲海峽的中國船只更多,幾乎占所有經(jīng)過這里的船只的60%。而各國的海上競爭,又使得它成為“欲望之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