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1906年(1907年金融恐慌爆發(fā)前),中央銀行的復興運動便已經有條不紊地展開了。
雅各布 希夫(庫恩-洛布公司的老板,同時代唯一可以和摩根財團叫板的猶太銀行家)在紐約商會演講,敦促建立全新的現代銀行體系。
隨后,國民城市銀行(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并后構成花旗銀行的前身)的總裁斯蒂爾曼組建“貨幣改革計劃”起草小組,建立中央銀行是該計劃的核心。
金融恐慌爆發(fā)后,幕僚政客(參議員奧爾德里奇等)、銀行家(戴維森、沃伯格等)、專家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沙里曼等)、媒體(記者康奈特、華爾街日報等)等各方力量更是傾巢而出,全部投身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參議員奧爾德里奇啟動了國家貨幣委員會,大量搜集整理各方面的調查報告、學術分析,還有銀行史研究。
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著同一個目的:為中央銀行體制的建立鼓吹、鋪墊、造勢。
到了1910年下半年,公眾“洗腦”的工作已接近尾聲,輿論和理論基礎也基本夯實,是時候拿出一套有操作性的方案了。
當然,這就不需要學者專家、不明就里的政客、呱噪的媒體參和其中了。現在需要的只是一小撮頂尖的“圈內人”,以高度機密的方式,為實現金融卡特爾的理想草擬一份綱領性計劃,并確定具體實施步驟。
這就是后來被指摘為美聯儲陰謀的杰基爾島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