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題目,是因為巴蜀鬼才魏明倫先生的戲劇集《苦吟成戲》引出的。
題目才落紙上,妻就進屋收拾案頭。一見這火辣辣的標題,頓生醋意。待我如實“交代”后,她才哈哈笑開來,旋即遞過一杯熱茶。
魏先生創(chuàng)作的每一劇目公演,我是必看的。前幾年忽聞他將《易膽大》、《巴山秀才》、《潘金蓮》等6個劇本結(jié)集成書,取名《苦吟成戲》,我便找遍大小書店都未買到。后出差自貢,登門求索,喜得一本。經(jīng)常品讀,許多章節(jié)都能背誦下來,有文友來訪,也常是一邊
品茗,一邊品文,滿口余香,過日不散。最難忘白果林內(nèi)、錦江岸邊,癡情男女放聲同讀一書,引得旁人也側(cè)耳細聽,怡然陶醉。于是,不少文友就說:“你與魏先生過從甚密,何不求他幫助購買幾本 ”我有苦難言。
前不久,老魏來蓉出差。見面時,我埋怨此書為啥只印2300冊,老魏不慌不忙講起出書的艱難過程:
幾年前,與他素無交道的上海文藝出版社來信提出要為他出版戲曲專集,并由責任編輯朱大容先生具體承辦。朱先生何許人也 是小青年還是老頭子 是高還是矮 是胖還是瘦 抑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明倫先生都不清楚。但朱先生對出版此書格外熱情,來鴻去雁,反復商議,終于定下書名,發(fā)出書單,信息返回卻大失所望,居然達不到3000冊這一最低印數(shù)。可敬出版社大義解囊,仍以高成本、低印數(shù)、虧本出版了這書,且稿酬照發(fā)“窮秀才”。此后讀者中才偶有此書流傳。
聽到這里,我很亢奮。朱先生不識魏先生,倆先生顯然不是“鐵哥們兒”。況出版社又位處大上海,書稿自然不匱缺,然而竟能放眼川南一隅,瞄準“巴山秀才”,貼錢為“無權無勢、無黨無派、非盟非社的平頭百姓、寫作個體戶”(魏明倫語)結(jié)集出書,以上等的
“精神糧食”貢獻于社會,其膽其識何等壯哉!其情其義何等美哉!其行其果與當今某些見利忘義甚至不顧巍巍法典而胡作非為的“出版家”相比,又是何等偉哉!我當即感慨不已,脫口而出:“我要擁抱朱先生!”
老魏一聽哈哈大笑起來:“你道這朱先生是什么人 ”他收到樣書后才首次見面——君非老頭子,非小伙子,而是一位憨厚熱誠的中年大姐!原來,我要擁抱的是一位好心大姐,巾幗伯樂,慧眼釵娘!出版社的驕傲所在!
無獨有偶。近傳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今散文精品,我同樣找遍許多大小書店均無出售,速求上海友人寄來一本。讀完之后,愛不釋手,再看“后記”,余心震動:這樣一部佳作,起初竟以“不都是輕松的游記,很難成為在每個旅游點兜售的小冊子”為由,而遭編者“好心”地或許是無奈地戮伐刪改,弄得面目全非,難忍卒讀。余先生幾次想投之火爐一燒了之。然而天不滅此書,上海知識出版社得知消息后,捧過書稿,組織人力“重新清理抄寫使之恢復原樣”,爾后精裝印刷,全國發(fā)行。多少讀者為他華美的文采,豐富的史學,冷靜的思辨而傾倒!讀到此,我怎能不同樣去擁抱為這部書稿起死回生而默默奉獻的出版社的大哥大姐們呢
擁抱之余,我驀然想起小說《苦菜花》的開篇箴言:“苦菜根是苦的,花卻是甜的。”兩部“苦”書問世之初,可謂苦得到家,如今不是“甜”得迷人嗎 ——《苦吟成戲》早已市無供求,庫無存貨;《文化苦旅》也隨到隨空,店不過夜。這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寶珠不怕匣子裝”、讀者自有高品位呀!某些高檔次的文學作品,讀者可能一時不識貨,但絕不可能永遠不識貨。“涼水泡茶慢慢濃”的作品大有先例?!堕e情偶寄》、《圍城》、《紅樓夢》等許多作品不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