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通的始作俑者應(yīng)該是《易經(jīng)》,“窮則變,變則通”就是這本書里的話,這話說得斬釘截鐵,對變通大力推崇,不過它還是設(shè)定了一個前提條件:窮。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沒轍了,窮途末路了,按老法子行不通了,這時就需要變。
儒家將《易經(jīng)》奉為經(jīng)典,自然也贊同變通的觀點,孟子就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quán)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孟子的這句話很有意思,按他“男女授受不親”的規(guī)則,嫂子掉進水里時怎么辦?眼睜睜地不救嫂子,讓她沉溺而死,這可講不過去。孟子理屈詞窮下只好變通,允許在此時用手拉嫂子一把,“授受不親”這一套,只好暫時失效。
定一個過高、在現(xiàn)實中難以貫徹的標(biāo)準(zhǔn),遇到實際問題絆住了,就只好變通。仔細想一想,孟子的這個男女授受不親,需要變通的地方太多了,絕不止嫂子落水時需要變通,嫂子干壞事需要阻止她時,嫂子與小姑子打架而哥哥不在時,女兒要去與情郎私奔恰好被父親發(fā)現(xiàn)時,這些時候,恐怕授受不親的規(guī)矩都得變通一下了。
既然在現(xiàn)實中難以實施,為什么要定這樣高標(biāo)準(zhǔn)的規(guī)則?對孟子來說,想來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嚴正,后世那些定高標(biāo)準(zhǔn)的,恐怕是為了博取皇上的歡心,彰顯自己要求高要求嚴,對皇上忠心。但這么一來,執(zhí)行時的變通就不可避免了,久而久之,變通就成了一種思維模式,遇到稍微為難的事兒,首先想到的就是變通。而有了變通這件超級武器,任何嚴格的律令條款規(guī)則,都派不上用場,直到被變得四通八達、漏洞百出,再也難以起到規(guī)則的作用。
時至今日,變通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全民現(xiàn)象,普及率肯定大過麻將,可以說是人人講變通、人人會變通,并且人人以變通為榮,以死板不會變通為恥。在日常生活里、工作崗位上、民間儀式上以及法令政策貫徹的過程里,社會的角角落落無處不活躍著變通的影子。
有一個正面講變通的故事,說是一個死腦筋的人橫拿著一根長竹竿,進不了城門,因而痛苦發(fā)愁,于是就有人給他建議:“何不將竹竿折斷,這不就可以進去了?”可死腦筋的人究竟不是傻子,他知道折斷之后,竹竿就派不上用場了。這時來了一個腦筋靈活的人,他說:“不用折斷,將竹竿順著拿,就可以進去了?!彼滥X筋的人恍然大悟,將橫著的竹竿順了過來,果然毫無阻礙的就進了城門。
當(dāng)然,這只是一個笑話,但它很形象地說明了為何要變通、變通的目的、變通的前提以及變通的技巧。當(dāng)一件事情受到障礙阻擋,無法進行下去,這就需要變通,變通的目的是讓事情能夠順利進行。這種變通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阻礙事情進展的那個東西不能改變,那個東西在故事里是城門,在現(xiàn)實中是原則規(guī)定或者是道德良心,總之這個東西不能變,要變的是具體事情的操作技巧,在事情不能夭折的情況下,改變方法和操作技巧,讓事情順利地進行。
不過任何事情有正面,也就有反面。反面講變通的故事,也有一個著名的例子,這就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挠薰粕健R驗楦呱綋踝×俗约议T前的通路,所以愚公下決心移山,并且是世世代代不停歇地搬移。這個故事也有一個前提,就是家不可以搬移,雖然搬家比搬山容易得多,但家與城門一樣,象征著絕不能變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