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水道的廢水中,從污水池水面的浮油中,將廢油撈上來,提煉后再做成食用油,其中有多少有害物質,不管了,反正吃這些油的人自己不認識,自己是堅決不吃的,自己的家人、親戚,也不會讓他們吃。這些人也很聰明。
救濟款、補助金、其他的什么費用,設法貪污一些,裝進自己的腰包,花言巧語對下面的人說救濟補助的標準就是這樣,偏低,大家體諒一下國家的難處,艱苦奮斗挺過來吧--干這類事的人雖然也聰明,但不是很聰明的那一類,因為各種政策的透明度越來越高了,這類損人利己暴露的危險性越來越大了。
現實中還有一種非常霸道的損人利己行為,那就是有利的事只準我干,別人不許插手。比如這兒要蓋一棟樓,蓋樓自然就需要沙石、樓板、水泥、鋼筋,某人剛好就是經營這些的,這個某人如果有權或者有勢,他就給施工隊下令:只許用我的沙石、樓板、水泥、鋼筋,不許貨比三家,否則我就整你。也有的不直接給施工隊下令,而是動用力量將別的供應商暴力趕走,那也就達到獨占的目的了。這類人多有黑道背景,損人利己自然不在話下。
這類現象太多,這一方面反映了聰明人多、強者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種可怕的思維定式:在損人中利己,用損人來利己。這種思維非??膳?。
以上現象所謀的利,主要是經濟利益,在非經濟利益上,損人利己的道理也與此類似。道理只有一條,而現實卻非常復雜,對于這一條道理,聰明人可以將之用到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步。損人,不但可以利己,還可以化解自己的不利,在聰明人眼里,還會認為這是一種公平。
明代劉伯溫的《郁離子》書中,有一則好笑而發(fā)人深省的故事,可以為損人利己做一個參照和補充。故事說:
朋友甲、乙、丙三人夜晚出外散步,甲在前,乙居中,丙在最后。路上有一大坑,暗夜之間看不見,走在最前的甲不慎掉了下去,甲不吭聲,悄悄蹲在坑底,很快乙就也掉了下來。乙張口欲喊,甲連忙捂住他的嘴。最后丙也掉了下來。甲此時才松開乙的嘴,哈哈笑道:“這就好,咱們三個都掉下來了,誰也不笑話誰了。”
這則故事明顯是個寓言,不可能是現實中發(fā)生的故事,但這個寓言對聰明人的心理描述得那么真切、那么形象,讓人驚嘆。故事中的甲不但聰明,而且很為自己的聰明而驕傲。自己倒霉了,就讓別的人也與自己一起倒霉,這樣他才感覺心理平衡,讓別人處于比自己有利的地位,那可是不能允許的,必須損之,讓大家都一樣。
所以,損人利己的這個“利”,絕不止于經濟利益,在學校的某些班級里,聽話老實且學習也好的學生,經常受老師的表揚,一些不喜歡學習的搗蛋鬼就設法打擊那些學生,因為搗蛋鬼心中不平。類似這些現象,算是損人利己的變種吧。
二、間接型損人利己
間接型損人利己,與直接型不同的是,損的不是具體的人,而是集體、單位、國家或者稱作其他名義的群體。誠然,集體、國家都是由人組成的,但多少年來,集體、國家已被人格化,在很多人的觀念里,覺得集體、國家本身就是一個“人”,是一個與組成他們的成員完全無關但有獨立人格的“人”,這個“人”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的財產,但他不說話,侵占他的財產他也不吭聲,所以“損”這樣的人來利己是最好的選擇。實際上,這就是損公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