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
意思是說,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了不起啊,在他們的心中沒有怨,也沒有恨。別人對自己的舊惡,他們完全忘卻,就像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一樣??鬃淤澝肋@兩個人有高尚的道德,他們心中只有仁,所以孔子說:“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孟子曾經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為了義,連生命都可以犧牲,何況是利,何況是怨恨呢!所以伯夷、叔齊能夠不計前嫌,包容一切。對于一個求仁者來說,道德的價值有時高于求生。
伯夷、叔齊是什么人呢?孔子如此贊美他們。伯夷、叔齊是中國古代稱頌的兩位君子的典范,歷朝歷代對于伯夷、叔齊的品德都非常推崇,追封了各種封號。商朝末年,紂王無道,諸侯群起而伐之,天下動亂。伯夷、叔齊原本是孤竹君的兒子,品德很高?!妒酚洝げ牧袀鳌分杏性敿毜挠涊d: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父親死后,也許是叔齊自認為才德品行不及伯夷,愿意把爵位讓給他。伯夷不敢違背父親遺命,索性逃走。叔齊聽說后,也逃走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二人聽說西伯昌的賢名,便想歸附他。誰知到了那里后,西伯昌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fā),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zhàn)馬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扶起他們,送走了。
牧野之戰(zhàn)武王全殲紂王八十幾萬大軍,繼而殺入朝歌,推翻了商朝,建立中國史上第三個王朝——周,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的故事?,F(xiàn)在天下已是周的領地,一片盛世,而伯夷、叔齊卻以此為恥,始終認為臣子軾君絕非君子所為,不屑與其為伍。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二人就隱居在首陽山,以采薇菜為食??墒沁@種東西很少,根本吃不飽,就在兩人即將餓死時,他們作了一首歌: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薇菜。暴臣推翻暴君啊,猶不知其中過錯。神農虞舜與夏禹的盛世已過去,我歸附何處?哎呀,只有餓死啊,命運是何其不濟?!庇谑请p雙餓死在首陽山。
伯夷、叔齊選擇餓死,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當然也是仁義的選擇。孫志升先生說,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的行為體現(xiàn)了幾種美德:一、他們體現(xiàn)了孝與仁。兩個人都不肯繼承王位,這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他們確實做到了。歸根結底都是一個孝字。伯夷對父親的孝,叔齊對于哥哥的孝。二、體現(xiàn)了對國家的忠誠。孤竹國是商朝的屬國,伯夷、叔齊是商朝的臣子。雖然在他們那個時代,商紂王昏庸無道,但是他們依然保持著對于王朝的忠誠。所以他們阻止周武王伐紂。到最后,也是因為對于舊朝的忠誠,餓死在了首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