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那樣才能培養(yǎng)人格,培養(yǎng)“仁”。后來的中庸思想就來自于“仁”。什么叫中庸?孔子的子嗣子思就在孔子死后,解釋了何謂中庸:“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本褪钦f,萬物都能在各自的位置上發(fā)展、生活,整個世界是世外桃源。
《論語》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和諧”??鬃诱撊蕰r說,人生就怕不聞道,“朝聞道,夕死可矣”。梁啟超曾經感慨說:“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p>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一次次跟讀者討論明朝的“文官政治”,文官政治治國的根本就是禮,或曰德,或曰仁。
孔子的時代,禮樂崩壞,世衰道微,孔子提出“仁”的理論,就是試圖重建已經被毀壞的道德秩序,恢復周禮。有人曾經做過調查,說“仁”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最多,達到一百多次。而孔子講的“仁”,則近九十次,可以說,孔子對“仁”的重視程度,要高于其他所有范疇?!叭省辈粌H僅是道德上的表現,還是一種政治思想。北宋開國皇帝的一個臣子趙普就曾說過“讀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
子張問什么叫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边@里說的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這五種道德。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痹谏习嗟臅r候也好,在家里也好,都不要抱怨,這多么像今天提倡的“和諧”社會?
孔子所說的“仁”有點類似墨子的兼愛,就是學會愛他人。他說:“仁者愛人”,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傊?,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時刻想著別人。有一次馬廄失火了,孔子問的第一句話就非常“以人為本”:有人受傷嗎?而不是問馬有事嗎?
在《論語·里仁》的開篇有云,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弊釉唬骸拔ㄈ收吣芎萌耍軔喝?。”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里仁”怎么理解呢?南懷瑾是這樣解釋的:這個“里”字應該作為動詞看,當然也指居住的地方。但是居住的地方,有處的意思?!熬印⒆?、處”在古文中,有時是表示站或坐在那里,是動詞。我們讀春秋戰(zhàn)國時代著的書,經常看到“居”單獨一個字。我國古代沒有方桌子,沒有椅子。日本人的榻榻米,是從我們中國引過去的,由秦、漢到魏,都還是席地而坐。魏晉以后才從西域傳進椅子來。唐代以前我們還看到一句話——“據胡床而坐”,胡床就是椅子的雛形,從西域過來的。我們中國文化,許多名詞中有一胡字,如胡椒,一看就知道這樣東西是外來的;“胡”就是“蕃”,蕃茄就是外國來的。后來又加上“洋”,如腳踏車是外國來的,四川人叫“洋馬兒”,甚至如病名“洋梅瘡”,也是外國傳來的。在明代以前,我國的醫(yī)學書籍上,沒有看到過這種病,可見這是從外國傳進來的,而且開始由廣東方面上岸的,所以又稱作“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