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言而有信(1)

孔子為什么這樣紅 作者:陳清華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ā墩撜Z·學而》)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用尊敬賢人的心,來代替愛好美色的心,照顧父母,能夠盡心竭力,服侍君主能不遺余力地奉獻心智,和朋友交往,能說話可靠,講信用,這樣的人,縱使他沒有讀過書,我也認為他很有學問。

一個信字值千金。信,是儒家五德之一。哪五德呢?儒家認為,信與仁、義、禮、智是傳統(tǒng)道德所強調(diào)的“五?!?,是人人應該遵循的五種基本道德規(guī)范。儒家代表人物幾乎都認為:信這一道德要求是言語的內(nèi)在精神實質(zhì),是德性言語觀的基石??鬃訉⒉恍攀爻兄Z看成是恥辱,“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孔子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現(xiàn)在在商業(yè)界經(jīng)常被引用,他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wèi)靈公》)意思是說,言而有信是人在社會上能夠通達無阻的必要條件。后儒繼承并發(fā)揚了這一思想。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保ā墩撜Z·學而》)孟子曰:“言語必信?!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朱熹則說:“語言,物也;而信,乃則也?!保ā吨熳诱Z類·論語三》)朱熹明確地肯定了“信”是言語的德性原則,不能含糊。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保ā墩撜Z·為政》)言而有信,是理想人格的標志之一,在孔子看來,“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這話怎么理解呢?就是說,言而無信,人就不成其為人,是小人;而在長期處于窮困中仍能信守平生的諾言,就是君子,是達成了“成人”這一最高理想境界的表現(xiàn)。因此,儒家主張在說話之前就要懷有誠實守信的態(tài)度,“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二章》)把信當做是言語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有個詞叫“座右銘”,有必要說一下它的來歷:座右銘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銘文,而是一種稱為攲器的酒具。這種酒具空著的時候往一邊斜,裝了大半罐則穩(wěn)當?shù)刂绷⑵饋?,裝滿了則一個跟頭翻過去。這種攲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翻跟頭的啟迪。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攲器,座位右邊總是放著一個攲器,用以警戒自己。齊桓公死后,國人為他建造廟堂時也沒忘記將此器皿放入廟堂之中供人祭祖。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齊桓公廟堂,孔子知道了攲器的來歷,便給弟子講述當年齊桓公置攲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鬃踊厝ブ?,也請人做了一個,放在座右警戒自己。后來這種攲器失傳了,人們便改用銘文代替攲器放在座右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